简介北京大学计算机系创建历程(其中有我读研的母校华南师大数学系的在北大主研我国第一部百万次集成电路大型计算机的宋万寿和主撰我国第一本计算机教材的李耀墀;可参考中国另2个计算机重要中心清华计算机系和中科院计算技术研究所):

北大计算机系翻译了电子计算机原理相关领域的最早书籍:A. D. BoothK. H. Booth合撰的书《快速电子计算机》科学出版社1958年第一版(参考文献特别多),由吴允曾教授、胡祖炽教授、张世龙教授、林建祥教授译(这张世龙教授是该系创始人,这书的第一作者就如可见“在电子计算机问世的同一年英国工程师布斯(A. D. Booth)和美国洛克菲勒基金会副总裁韦弗(W. Weaver)在讨论电子计算机的应用范围时就提出了利用计算机进行语言自动翻译的想法”,如此我有这书)。

关于这书也如吴鹤龄写的“对我国早期计算机教育的点滴回顾”第2段说“除了苏联基多夫的《电子数字计算机》外,吴允曾等译自英文的《快速电子计算机》(A.D.BoothK.H.V.Booth,科学出版社,1958)也是当时最主要的参考书,笔者是稍后买到的”.

http://images.blogchina.com/artpic_upload_v5/5d71cefb26d7b.jpg!m1024 http://5b0988e595225.cdn.sohucs.com/images/20180703/5d0e1d92832b42dcbe91f468d6a32a81.jpeg

左边相片介绍原话:“张世龙和北大教师们,1984 年在北阁欢送宋万寿、廖娴云夫妇调回广东,第一排(右起)张世龙(注:系主任)、宋万寿、廖娴云、张世秀;第二排,余娟芬、冯小敏、沈静燕;第三排、董士海、金石、邹悦、邵秉章;第四排,郑胜利、吕晋育、王丕显(注:系书记)、陈葆珏、杨天锡”。并宋万寿、廖娴云夫妇是调回我读研究生的母校华南师范大学; 右边相片:朱德参观北大一号改进机,左一为张世龙在给朱德讲解

张世龙简介:1929年生,北京大学计算机专业创始人,“北京一号”等主设计师,并开设计算机原理,后来成为院士的王选、高庆狮、周巢尘等都是他这时的学生。后下放“五七干校”,调至三线。1976年调回北京,任北京大学计算机系首任系主任。

吴文俊和袁隆平之后我国第3国家最高科技奖得主全国政协副主席王选十分敬重张世龙,他说:“当时大家都觉得这门课程教得好,讲得很实在,很具体,让大家得到一个完整的概念。其中的那个串联加法器,关键性原理是张张世龙先生自己琢磨出来的,这很不容易,我们听完之后印象特别深”。张世龙先生不仅开设计算机原理课,更如王选院士的“方正与北大”一文的第3段说“1958年我毕业那年参加了北大一号(改进型)电子计算机和红旗机的研制。这两台计算机的主设计师是张世龙先生。那时他还不到30岁,是国内自己设计完整的数字电子计算机的先驱者之一。这种敢为人先的北大精神对于即将踏上工作岗位的我,激励我在毕业三年后的1961年,在国内最早走上了软、硬件相结合研究的学术道路”。我也有王选院士的《软件设计方法》,清华大学出版社1992.

上面第三排董士海写的“亲历计算技术专业的发展”说他“1956年考进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并报到后,丁石孙老师委托章学诚老师找我谈话,问我愿不愿意转到计算数学专业,我表示服从分配。由此,我成了北大计算数学专业最早的一批新生”(这里第6见已是全国人大副委员长的丁石孙校长和这章学诚分别是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数学委员会主席委员,并一直来信指导海南琼州大学的我导师钟集先生也是全国主席,还如这里见钟集先生等母校以前的系主任全都做下面中国计算机唯一名誉理事长的组合数学搜索)

董士海教授这文章第一部分说他自己,第二部分说“提到红旗机,首先要特别提及计算技术专业的创始人张世龙先生。1952院系调整后他任北大党委统战委员、教学研究科科长(相当于现在的教务部长)1957年调到数力系任总支副书记,同时准备开设计算机原理课并主持建立计算实验室”。后下放“五七干校”,调至三线,1976 年调回北京;而“从1975年起王选老师和陈堃銶老师,创造性地设计成功了汉字字形的高倍率压缩和不失真的快速复原方案”,否则,王选的发明创造应是张世龙的。

关于上面“张世龙和北大教师们,1984 年在北阁欢送宋万寿、廖娴云夫妇调回广东”一事,其中宋万寿教授调回广东的我读研的母校华南师范大学计算机系,并在1986年成立华南师范大学计算机科学系时宋万寿担任第一届系副主任,系主任是海南琼州大学的导师钟集教授的学生李冠英教授并我有李冠英教授主撰的《APPLE II微型计算机BASIC语言与磁盘操作系统》广东科技出版社1984年。而宋万寿教授的妻子廖娴云去华南师范大学图书馆(附:刚见陈芳写的“北京大学‘200号’与特殊年代的超级工程”说到宋万寿教授:即此文说“196912月,150工程正式开始。许卓群、潘太明等设计控制器,宋万寿、王攻本等设计运算器,张兴华负责内存,俞娟芬、陈葆珏等负责交换器,王一心等负责打印机,曹在礼负责印制电路板,董士海、邵维忠等负责电源。在软件系统方面,杨芙、俞士汶、徐联舫、陈成森等设计多道运行操作系统,朱万森、杜淑敏、王永宁等设计BD-200语言编译系统,许寿椿、朱慧真等设计汇编语言系统。150机于1972年底组装调试完毕。1973年一个凌晨150机在《东方红》乐曲用扩音喇叭放出去时,整个200号都沸腾了”--就如“1973年,我国第一部百万次集成电路大型计算机-150机研制成功”);刚也见“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的风雨岁月(1957-1985),林建祥教授访谈录-这个林建祥是第一任系党委书记并合译上面计算机书是内行懂内情又比张世龙大却他开头几页都专夸张世龙且说比张世龙大十几岁来自当时爱因斯坦一直任教大学的博士的程民德院士、段学复院士也知道搞计算机只能靠张世龙了(还有董铁宝1950年毕业1956年才从美国回来他们系,却被誉为“中国计算机之父”-可当时既是计算机专家又是书记的林建祥说董铁宝不太深入懂计算机并说他和张世龙讨论几次但都是为用来解他的力学问题就知编程而当时计算机功能仍极差不甚起啥作用并还说中科院计算机技术研究所不能搞计算机系统结构设计图都要请张世龙去才能解决-所以“中国计算机之父”归属张世龙更名副其实)。

北大计算机系除了上面张世龙等译的和王选院士的2本书外,我也有北大计算机系的《电子数字计算机原理》共4册科学出版社1982年前后出版(第2册多达722页却编者的话说“参考宋万寿、王攻本的讲义修改稿”等仅2本书,第4册与中科院计算技术所合撰);以及上面第三排邵秉章的《计算机组织和结构》北大出版社1987年(这书虽较基础但如清华郑纬民的《计算机系统结构》只参考3个外国人的书而他参考包含其中2个的共6个外国人的,并邵秉章参加了北大计算机全部三个历史重要工作:红旗机、第一台百万次集成电路大型计算机和王选主持的激光汉字照排系统);主参150的还有非北大的强南如此我也有他的《计算机系统结构》由罗沛霖院士作序科学出版社1992年。当然国内计算机体系结构相关领域应结合清华计算机系编译的多本书才获深入全面认识特别还要说:北京理工大学第一本计算机教材《数字计算机概论》第一作者是李耀墀,1960年出版,从我国自行编写计算机教材-见它是我国第一本-因最先的《计算方法讲义》[属数学]、第2是上面北大翻译的-其后是它,后来北京理工二系李耀墀去了我读研的华南师范大学,蔡庆生去中国科大-其后他俩合作这论文-这是蔡的第1篇计算机论文蔡仅这里已30多博士(宋-1984年来华师大数学系计算机专业1986年才独立出来-所以是数学系主任的我导师钟集教授要来他们--唯一计算机名誉理事长李国杰就做我们的组合数学并行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