矩阵论补充(更多可参考这里的海南琼州大学的导师的《组合矩阵论》等国内外矩阵论名著,这页只主要介绍大连理工大学1988年翻译出版的一本值得花更多时间深读的Gene Golub的矩阵论书籍):
最近又见《自然》杂志对这个Gene
Golub的报道中特别说到这美国三院院士Gene Golub和Van Loan合写的《Matrix computations》书籍,它的中文版由廉庆荣,邓健新,刘秀兰译为G. H.格罗布、C. F.万罗安的《矩阵计算》,熊西文审校,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1988年出版(在中国知网见译者廉庆荣是大连理工教授在1996年之前有4篇论文都是矩阵论的,邓健新是中科院计算中心的也是有几篇矩阵论文,刘秀兰是大连理工的有3篇,审校者熊西文是大连理工的至1991年有8篇都是矩阵论文)---这书就是这里的第2本书(关于这书作者就如网上可见“矩阵计算的奠基人和开拓者、美国三院院士Gene Golub”-而且每节后都有“注记和参考文献”如此值得多读深读。关于矩阵计算-要特别说比矩阵计算奠基人Gene Golub更早的1954年毕业的再生核之父的高徒Alan
K Jennings在更早的1977年出版的《Matrix computation for
engineers and scientists科学家与工程师的矩阵计算》-丛书名可见是具有更高层次的深度和实践性的并广度上也涉及十章的多个领域,它由和海南琼州大学合作十多篇论文的清华大学胡冠章书记为第一译者、清华大学计算机博士导师戴一奇为第二译者翻译1985年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为《科学与工程的矩阵算法》--“Matrix computation”上面译为“矩阵计算”但也要考虑到它比上面的与计算机结合得更紧密以及书名整体性而译。这Alan K Jennings任教的大学虽非顶级但如C.
A. R. (Tony) Hoare一直在该校任教离开后的第3年就获计算机诺贝尔奖、另一获奖者Edsger
W. Dijkstra点击展开的十行介绍就有获2个荣誉博士中第一个是这校的,这英国在Hoare之前仅有2个诺奖剑桥牛津都不够分更别说英国其它大学这算可以了)。
当然,从适合更广泛的各类大学生研究生等多层次的专业理论课程来说还是要推大连理工中科院计算中心译审的上面书籍,因而在大连理工数学系网看一下就见到包括指导上面书籍翻译并审校的熊西文等的如下面其各届该系领导概况(即熊西文是文革后最先2任系副主任,而且在中国知网见除他熊西文外,该系自1950年至熊西文最后任期的1982年第三届的其他全部领导的数学论文几乎都是做矩阵的且这第三届之前的所有领导的数学论文合起来都几乎不够熊西文的多,直到出现被誉为“数学大师”的第三任系主任:施光燕(关于其中的陈百屏Pei-ping
Chen在1952年就已调出大连理工就暂且不应算为大连理工了--即在中国知网见下面1952年以来至第三届的1982年前的系领导张义燊、肖义珣、刘锡琛、李德齐、施吉林、林安西、张亚军的数学论文全合加起来几乎还不如对上面矩阵计算奠基人Gene Golub的《矩阵计算》的中文审校熊西文的8篇多)-这是极其不可思议的事就象这里哈尔滨工业大学做矩阵论的12个教授才有22篇论文一样,这大连理工大学也是直到其后任第三届系领导的“数学大师”施光燕所做的最优化理论的论文才比熊西文的矩阵论的论文更多些--但在美国数学评论见施大师至今也仅有12篇论文被收录且都是国内论文-也就是施大师也没有国外论文-足见以前状况,要知大连理工数学之厉害就如这里视频第4分钟处见下面已是校长的林安西说“教育部直属的包括清华大学的13所理工科大学中唯一的数学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只批给大连理工”):
(1)1949年成立数学系。
数学系主任(大连大学时期):王大珩(1949.7-1950.7)。(注:似有误,因“1949年3月15日,大连大学成立,将大连工业专门学校、关东电气学校、关东医学院等合并,下设工学院、医学院、俄语专修科”,这应没数学系,若做光学的王大珩都当主任那是没数人)
(2)1950年11月成立应用数学系。
应用数学系主任:陈百屏(1950.11-1952.7)。应用数学系秘书:张义燊(1950.11-1952.7)。(注:陈百屏1950年博士论文做“Matrix
Method矩阵方法”应用,或引领该校矩阵论的起航。但“数学大师”施光燕等在最优化理论成果更丰硕后或又点燃该校这方向…)
(3)1952年10月国家院系调整,应用数学系并入东北师范大学,学校只设数学教研组。
(4)1979年成立“数学系”(1979.7-1980.5)。
数学系主任:肖义珣(1979.7-1980.5);副主任:张义燊(1979.7-1980.5)、刘锡琛(1979.7-1980.5)、熊西文(1979.7-1980.5)、李德齐(兼)(1979.7-1980.5)。
(5)1980年5月 “数学系”复名“应用数学系”(1980.5-2009.1)。
第一任系主任:肖义珣(1980.5-1982.10);副主任:张义燊(1980.5-1982.10)、刘锡琛(1980.5-1982.10)、熊西文(1980.5-1982.10)、李德齐(兼)(1980.5-1982.10)、施吉林(1980.5-1982.10)。
第二任系主任:肖义珣(1982.10-1983.7);副主任:施吉林(1982.10-1983.7)、林安西(1982.10-1983.7)、张亚军(1982.10-1983.7)。 (注:这副主任林安西在这里见其后是大连理工大学正校长、正书记以及副省长是他的副手等,可见以前不易)
第三任系主任:施光燕(1983.7-1986.4);副主任:林安西(1983.7-1986.4)、施吉林(1983.7-1986.4)、罗远铨(1983.7-1986.4)、苏秀荣(1983.7-1986.4)。(注:到这第三届除了“数学大师”施光燕,再就施吉林有4篇矩阵论文,其他人都没数学一作)
第四任系主任:施光燕(1986.4-1990.5);副主任:王天明(1986.4-1990.5)、罗远铨(1986.4-1990.5)、于远许(1986.4-1990.5)、于承才(兼)(1986.4-1990.5)。(注:见王天明1992年前的一作4篇且全是矩阵,或难后转方向而丰硕,其他人没论文)
也可参考这里说到的大连理工大学该系解放后当然也是文革后的第一代来自牛津或国内外博士领导的某些方面
关于矩阵论特别是(0,1)矩阵之不易也可见这里哈尔滨工业大学12个教授才发表22篇论文,虽然海南琼州大学也在这矩阵论完成几十篇论文,但以前更不易如我回海南后的1994年海南省科协首届年会就可知海南以前没有世界领先的论文,而如这里说非单圈哈密顿图(有距离³2领域并条件等含几参数等分母1、2、3等全乘如此那是何止几百个方向)在1994年以前全世界也只有海南琼州大学突破(并要知如仅其中一个最简单的方向即泛圈图含参数d分母是1的方向海南在1991年已是世界最先彻底完成,可其后世界各国还再做约20年才达到海南琼大1991年做的)。
我回来海南后得知Gene Golub的这矩阵计算书籍的1996年版本已由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研究院副院长袁亚湘翻译科学出版社出版,特别是有一些修改变化如此这版本也应读(关于袁亚湘院士,1981年出版的《逼近理论与方法》最后6章全是“样条”的剑桥大学M. J. D. Powell教授1982年访问中科院期间听了袁亚湘讲他1982年在某副教授指导下完成的大学本科毕业论文《三次样条的最优误差估计》后就录取他,如此办签证等1982年11月就到剑桥大学做博士--凭一篇论文就在半年内从非名校本科生三级跳到世界顶级名校博士生-袁这论文--刚见又是中国科协副主席)。
此外,大连理工大学还翻译A. R. Gourlay和 G. A. Watson在1973年出版的《Computational
Methods for Matrix Eigenproblems矩阵特征问题的计算方法》一书由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不过在英文版见作者A. R. Gourlay写这书时的单位是Loughborough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而 G. A.
Watson是University of Dundee,单位是不如上面的,正如中文版序言说本书是在给University of Dundee硕士生授课基础上写成不过这书也仅153页)。
1952年由东北地区的5所财经高校合并成立,1979年划归财政部管理,2000年实行中央与地方共建的大连市的东北财经大学网页见就是这财经类大学的由原数学学院组建的数据学院现在都已厉害至泛滥、该校还有在很多大学是属于数学学院的统计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