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页说网络编码:其开创性论文是这篇-作者是R. Ahlswede和S. -Y.R. Li等并看到这篇论文的关键词有directed
graphs(有向图,图论分为有向图和无向图2类来研究)、Combinatorial
mathematics(组合数学),作者除R.
Ahlswede大师外-其中的S.
-Y.R. Li就是这里和我们海南琼州大学及许多诺贝尔奖得主在这个相关领域取得世界先进成果的“李硕彦教授享有“网络编码之父”的美誉,并于2009年获得香港政府第一笔逾亿元的工科研究经费,这是香港政府历史上最大一笔工科研究经费,此外,在5G通信这页还见李硕彦教授是亚太首位获得萨姆纳奖的,即这李硕彦教授还获通信领域诺贝尔奖,这是中国高校教师第一次获得该项殊荣,等等。李硕彦教授刚毕业的1975年就在图论杂志发表图论论文,其实,看李硕彦教授的网页见他一直都发表图论论文(关于网络编码,正如现任中国编码通信中心统帅-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校长的杨宗凯等的论文所说“网络编码是通信网络中信息处理和传输理论研究上的重大突破,其核心思想是允许网络节点对传输信息进行编码处理.运用网络编码能够提升网络吞吐量、均衡网络负载和提高网络带宽利用率等”)
在维基网的网络编码“Network Coding”,见说Linear network coding was invented by Professor
Robert Li--此人是上面李硕彦教授(李硕彦等人在这论文中证明使用线性网络编码已经能够达到网络多播容量等,从而为网络编码的发展准备了必要的理论条件--这是上面说李硕彦教授享有“网络编码之父”美誉的主要原因之一。这工作由三个人完成,第一作者是上面李硕彦教授、另2个作者是一直从事组合数学图论的蔡宁教授和杨伟豪教授--杨伟豪的导师Toby Berger的师兄Chittoor V.
Ramamoorthy的哈佛大学博士论文就是做图论的“Abstract
Graphs”-而谁都知道“Some
Theorems on Abstract
Graphs”就是哈密顿图第一论文--又2003年第三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唯一获奖者金怡濂仅是中国计算机学会名誉理事而一共仅2个中国计算机学会名誉理事长之一的李国杰的导师华云生校长就是这Ramamoorthy的博士),当然“网络编码是2000年Ahlswede和李硕彦等人在IEEE Transactions on Information
Theory上发表的论文《Network
Information Flow网络信息流》最先提出来的”,可在这里下载这论文来看、原文在这里--虽见这论文几乎每页都基于“graph即图”即图论的图,也与此前一年的上面杨伟豪教授的1999年的2篇图论论文1、图论论文2有关。2003年上面李硕彦为第一作者的论文再在他合作提出的网络编码的基础上为其发展成熟准备必要的理论条件而获得通信领域诺贝尔奖(这篇论文也整篇基于图论,并其参考文献的第1篇就是前面2000年的、第2篇是图论匹配专家的组合优化书、第3篇是他们在昆明市会议的论文、第4篇是拟阵论书--可参考哈密顿图大师赖教授获的国家新闻出版署的《拟阵论》、第5是杨伟豪教授的书、第6是个人通信)。不过,前面2000年Ahlswede和李硕彦等人的是关键的先导性决定性的,这个1966年获得哥廷根大学博士的Ahlswede大师也是主要从事组合数学偏图论等的研究(如他主撰的《Lectures on
Advances in Combinatorics组合数学进展讲座》、《Combinatorial
Methods and Models组合方法和模型-Rudolf
Ahlswede’s Lectures on Information Theory,以及《General
Theory of Information Transfer and Combinatorics信息传递与组合数学的一般理论》等应用组合数学书籍)。再关于网络编码-就如百度所引:“网络编码是一种融合了路由和编码的信息交换技术,它的核心思想是在网络中的各个节点上对各条信道上收到的信息进行线性或者非线性的处理,然后转发给下游节点,中间节点扮演着编码器或信号处理器的角色,根据图论中的最大流-最小割定理,数据的发送方和接收方通信的最大速率不能超过双方之间的最大流值(或最小割值),如果采用传统多播路由的方法,一般不能达到该上界…”,或参考信道编码最权威专家王新梅教授指导的博士论文“网络编码理论及其应用的研究”(这是中国最早的网络编码博士论文之一-当年还有上面杨宗凯校长指导的等一共3篇),并在王新梅教授的学术讲座“网络编码”说:它起于题为“网络信息流”文章,即(点对点的最小割最大流定理):对于已知的网络流图论…--这是图论基本的“最小割最大流定理”的具体应用推广定理, “网络信息流”原也是图论的主要课题(就如周伟伟的论文正文开头所说“网络编码是由A.Rhlswede等人在2000年提出的,其精髓来源于图论中著名的Max-flow Min-cut理论”),王新梅教授做为信道编码最权威专家,还是很具可读性的,如“信道编码的前世今生:
一段波澜壮阔的通信史!”,当然若说这些都主要是从理论的视角的观点,那也还可再从公司品牌价值318.43亿元的福建星网锐捷网络有限公司的文章所说“网络编码是以图论中网络流的研究作为出发点的,它颠覆了传统分组交换通信中的一个基本操作--中间路由器节点对数据包只是进行路由和中继…”,等等
我国“网络编码”的研究生论文有蔡长年教授的1988年获加州博士的女儿蔡安妮教授指导的博士论文“搭线窃听网络中的安全网络编码”等,但最早的研究生学位论文是下面来信支持海南琼大的我国纳米传感网络先行者池凯凯的“网络编码原理及其纠错性分析”、孙岳的“网络编码及网络容错的研究”、车书玲的“无线网络编码研究”,它仨都是2005年完成的,导师都是上面的王新梅教授(在期刊网搜索“网络编码”可见2000年-2005年一共只有包括这3篇的共6篇文章,另3篇是:2002年的研究生论文“小波图像分类矢量量化与网络编码量化的研究”-但它的参考文献不象池凯凯的参考文献的第1篇是卢开澄的“图论”书籍第2、3篇是Ahlswede和李硕彦等的上面2000和2003年的论文,所以它不属网络编码。另2篇“基于四叉树分类的小波图像二维网络编码量化”和“基于树结构矢量分类的小波图像网络编码矢量量化”也如此而也不属网络编码),所以,国内最早的网络编码论文是池凯凯、孙岳、车书玲的这2005年的3篇-并孙岳和车书玲论文的致谢中分别说“感谢和我在一起研究网络编码的池凯凯博士和车书玲博士”“感谢和我一起学习网络编码的池凯凯和孙岳”即他俩都把池凯凯列在他仨第一并他俩致谢的人全是该校人员-而池凯凯的致谢中说到“感谢杨伟豪教授和蔡宁教授对我的耐心帮助”即感谢上面说到的网络编码的主要创立人--所以在“网络编码”中国最先接轨国际研究的是池凯凯教授。在期刊网www.cnki.net见2006年没有“网络编码”研究生论文,这孙岳和车书玲都继续在王新梅教授指导下攻读博士,而池凯凯这2005年起在日本排名第二的东北大学相继攻读博士和做博士后(再附说一个至今全世界仍无法突破的领域-在期刊网www.cnki.net用“纳米传感器网络”或“纳米传感网”或“无线纳米网”搜索可见至今只有几篇期刊论文和这个池凯凯教授指导其中2篇中的3篇研究生学位论文,至今也只有该校主持纳米传感器网络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所以在“纳米传感器网络”中国最先研究的也是池凯凯教授。关于纳米传感器网络-以前海南琼州大学就已说在海洋里有远比陆地上难以突破的不少瓶颈,就象我在海南省重点研发计划申报书“水下纳米传感器网络”的项目简介所说:至今所发表的论文“全都是陆地上的纳米传感器网络方面的研究论文。做为中国唯一深海-南海的接壤省份,本项目确立研究待开垦的水下包括海洋和江湖纳米传感器网络”(这属于海洋领域--因这个是省级项目就写得尽量简约些--而我写过的象这个国家级海洋重大项目申请书就较详尽长篇--以及如以前这里要做的很多海洋学国家和部级项目也同样详尽-就如其中说我以前曾花三年专门只看海洋学的著作-即这3年真的每天一睁开眼就抓起海洋书并一天到晚都看书且不看其它与海洋无关的书(比我读研究生3年专心百倍-因读研3年做了几十个领域几百件很花时间的事)-这主要是既为南海之滨的科学人更因黄海东海渤海平均深度仅几十米而南海平均深度达到一千多米-并其时已经是深海的世纪了而当时海南又很少特别是琼南还没有任何一个人从事海洋哪一个领域的研究--不过近些年来海南南部已逐渐有很多单位从事海南研究工作-我国博士量更已超美国使得2012年更是成立中科院三亚海洋研究所…)并在这申请书中见这中国最先从事这方面研究的池凯凯教授给我来信说“纳米传感器网络是 一种全新的传感器网络,因此从科研的角度来说,将有很多新的问题值得研究,…。 虽然目前还没制作出完整的纳米传感器节点,但不久的将来就会实现,因此对其
进行研究非常有必要,…。如果赵教授团队从事纳米传感器网络领域研究,预祝 在该领域能做出喜人的科研成果!”(该校计算机学院有教授35余人、副教授70余人并年轻的池凯凯教授既是8个学术委员之一也是学位委员)
关于李硕彦的上面通信领域诺贝尔奖,在他之后3年内依序获奖的是:1974年已当选IEEE Fellow1997年当选美国工程院院士的William C.
Lindsey、足够获得诺贝尔物理奖的Peter Williston Shor、年轻高个的美国两院院士Andrea J. Goldsmith;在李硕彦前一年获奖的是1988年已当选美国工程院院士的Sanjoy Mitter,可见这个奖还真有些份量不算随便颁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