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人最先获得诺贝尔奖的杨振宁和李政道

在百度等见介绍说杨振宁主要从事统计力学、量子场论、凝聚态物理、基本粒子物理方面的研究

在百度等也介绍说李政道主要对在量子场论、基本粒子理论、统计力学、流体力学等进行研究如此,他俩主要从事下面3个领域(并这3个领域的许多各国重要书籍我也有):

1、他俩从事的主要领域-统计力学,杨振宁硕士就已跟随王竹溪院士研究统计力学,而李政道写了《统计力学》又写《统计力学讲义》,而关于统计力学可参考这页下部分,海南琼州大学还在欧洲数学评论评论2个诺贝尔奖得主发表世界第一杂志的有关统计力学的论文

2、关于他俩从事的另一主要领域量子场论也可参考这里物理学的一些相关领域

3、再一个他俩的主要研究领域基本粒子理论-这也是他俩获得诺贝尔奖的工作“宇称不守恒”主要涉及的领域(这可参考日本第一个诺贝尔奖获得者汤川秀树的获奖成果基本粒子理论宇称是量子物理中的专业名词-即宇称是描述粒子在空间反演下变换性质的相乘性量子数。而粒子物理学主要也是以这页中下部分的量子场论为其基本理论并也是主要通过研究粒子物理学以发展量子力学-所以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它俩有很多交叉重叠[杨振宁大师在国内只有一个博士就是量子力学专家孙昌璞院士-就是下面马红孺教授在评论2回复刘全慧教授说的“孙昌璞这些年好像花了不少精力在研究量子力学的诠释问题李政道大师在国内的博士也全是做基本粒子理论]。这领域我们以前大学数学系的普通物理学三册教材除了讲一些量子力学的基本理论外也有几章讲 “原子的量子理论”“原子核和基本粒子”等打下一些基础),并李政道先生的《场论与粒子物理学》上下册《粒子物理与场论简引》上下册(后者科学出版社1984年,说是“简引”但上册就已310-是在前书上又增加三分之一内容特别是粒子物理部分。听说最近又出《李政道讲义:粒子物理和场论》但我只有前2本现在已没心情再读第3本)-其也说第1书没有论述的有关题目如场论中重正化、规范场理论中非常漂亮的拓扑性孤立子解等,补充的相关内容也可在Claude ItzyksonJean-Bernard Zuber的《量子场论》,以及Sidney David DrellJames Daniel Bjorken合撰的《相对论量子场》见到。我也有诺贝尔奖得主杨振宁先生写的《基本粒子发现简史》和《基本粒子及其相互作用》,不过虽后者有202页书籍,但多是对各课题共作的介绍性著作,我也有1979年诺贝尔物理奖得主Steven Weinberg斯蒂芬·温伯格的《亚原子粒子的发现》,但要深入认识,需要读粒子物理在各专题更深入的专著,如我也有的1932年诺贝尔物理奖得主Werner Heisenberg维尔纳·海森堡的《Introduction to the Unified Field Theory of Elememtary Particles基本粒子的统一场论导论》,Ian J. R. AitchisonAnthony J. G. Hey的《Gauge Theories in Particle Physics》,John David Jackson的《The physics of elementary particles基本粒子物理学》,Howard Mason Georgi独撰的《Lie Algebras In Particle Physics粒子物理学中的李代数》(此作者的博士Lisa Randall被誉为最美科学家-见她在百度的介绍也见“哈佛美女教授挑战爱因斯坦的消息传遍了全球”及演讲并她的3个之外的她的一个博士写了一本很不错的书)等。我也有李政道教授1991年出版的通俗一些的《对称、不对称和粒子世界》以及李政道教授的严谨读物《物理学中的数学方法》(1980年译为中文版)等。

杨振宁获得诺贝尔奖的演讲“物理学中的宇称守恒定律和其它对称定律-发表在《科学通报》,1958年第2期;李政道获得诺贝尔奖的演讲“弱相互作用和宇称不守恒-发表在《科学通报》,1958年第2期;李政道在吴健雄教授逝世后写的吴健雄与宇称不守恒实验”《科学》199705期;这里发表的是吴健雄的一篇自述,“宇称不守恒的发现”-《科学》2008年第1期。

并自从1957李政道与杨振宁首倡K粒子衰变中字称不守恒议论,接着吴健雄以实验证明之后,核子中弱力遇到守称不守恒现象实例屡见不鲜,于是有弱力宇称不守恒的规律。宇称不守恒(Parity Non-Conservation≡PNC)的研究扩张至各种原子与分子等领域 

除了上3主要领域外,李政道院士也从事的流体力学参考这里;而杨振宁大师还开创这里中间的规范场在他的下面《基本粒子及其相互作用》中见称为“规范场已被公认为20世纪最伟大的理论结构之一”,在网上还见“规范场理论,被公认为是20世纪下半叶最重要的物理理论”,当然对此评论,我们从事数学工作的花在物理的时间肯定甚不够而关于整个物理中各领域的比较评论至多只够当个旁观者

杨振宁和李政道大师从事的上面领域中就只剩下凝聚态物理学:凝聚态物理学这一名称最早出现于70年代-而它也是成就和年龄都已到了鸣金收兵更几乎不会再去开拓新领域的杨振宁大师的研究领域,可见这领域必和上面他们研究的领域紧密相关,确实“凝聚态,指的是由大量粒子组成,并且粒子间有很强的相互作用的系统”,而这就与杨-李以及上面日本第一个诺贝尔奖获得者汤川秀树的获奖成果基本粒子理论等密切相关,即凝聚态物理学是研究凝聚态物质的物理性质与微观结构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即通过研究构成凝聚态物质的电子、离子、原子及分子的运动形态和规律,从而认识其物理性质的学科(而从其中最基本途径:“研究构成凝聚态物质的电子、离子、原子及分子的运动形态和规律”,那就这方面来讲它的理论来源就与统计力学有很大的同源)

 

再注:杨振宁和李政道从事的基本粒子理论,关于其前提框架理论原子核理论,这可参考下面我也有的名著:

L.艾森卜特(Leonard Eisenbud)E.P.维格纳(Eugene P. Wigner)合著的《原子核结构》Leonard Eisenbud也写The Conceptual Foundations of Quantum Mechanics量子力学的概念基础》并他的儿子David Eisenbud2003年候选美国数学会主席,Leonard Eisenbud Prize是他这儿子和和继女设立的;合作者Eugene Wigner是诺贝尔物理奖得主并是海南琼州大学在很多方向领域都是世界最先突破的哈密顿图的现代开拓者Gabriel Dirac狄拉克的亲舅舅[关于量子力学我也读Paul Dirac《量子力学原理》世界名著-此君1934年访问普林斯顿并与在此工作的前面Eugene Wigner成好友,隔年的1935Eugene Wigner的姐姐Margit Wigner去普林斯顿找弟弟而熟识这量子力学主要奠基人Paul Dirac并他俩继而相爱于1937年结婚],关于哈密顿图看这里2-1物理学,见欧洲各国都有哈密顿图论文发表在原子核物理方面的杂志

A.玻尔(Aage Bohr)B.R.莫特逊(Ben R. Mottelson)合著的《原子核结构》2卷5(诺贝尔物理奖得主Ben R. Mottelson的师弟Daniel J. Kleitman是海南琼州大学给出简单解决其极值集合论问题的宗师);

Walter GreinerJoachim A. Maruhn合撰的Nuclear Models原子核模型》Walter Greiner也读独撰Quantum Mechanics: An Introduction量子力学导论》);关于原子物理与量子力学-前者以后者为基本理论、后者以前者为主要研究对象之一,如蔡建华独著的《原子物理与量子力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62--关于蔡建华如他为首和龚昌德院士、姚希贤、孙鑫院士、李正中、吴萱如合撰《量子统计的格林函数理论》科学出版社1983(当然蔡建华教授也写量子力学上册并马红孺教授说“彭桓武先生曾经写过一个书评,对蔡先生的量子力学以很高的评价南京大学物理系毕业的学生在过去的几十年,还是深受蔡先生风格的影响--1马红孺教授的博士导师就是蔡建华教授;2: 23位“两弹一星”元勋之一的彭桓武院士是量子力学的奠基人之一马克斯·玻恩的博士-可见数学谱系展览-并对马红孺教授的前篇博文写评论2和评论3的这刘全慧教授是彭桓武院士的5个博士生之一

北大曾谨言也写《原子核结构》(因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组成的量子多体系统,服从量子力学运动规则。原子核的结构和原子核反应的性质是由组成原子核的核子和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复杂的量子多粒子系统来确定。如此曾谨言也独撰量子力学》III等。有一说法是北大的曾谨言和兰大钱伯初与复旦的周世勋合称“中国量子力学三剑客(不知怎么有此说法,也许是复旦、兰大的量子力学课程团队在国内较强些吧如兰大这专业还有徐躬耦校长、段一士-但其就是与北大同代的曾谨言等都仍有些距离,而北大胡宁杨立铭张宗燧等院士及中国的最好成果与欧美又有很大差距如这里最后部分第五次索尔维会议与会的29人中就有17人因量子力学的相关工作而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除了三剑客-如中科大虽1958年才创校也可一笔-它老一代有阮图南教授、朱洪元院士、汪克林教授、尹鸿钧副校长、张永德教授等打下的传统才有新一代的潘建伟等中科大量子团队);这兰大钱伯初教授的导师是杨立铭院士,并杨立铭和于敏合撰《原子核理论讲义》最近重排出版-其主要内容就是原子核结构。当然原子核理论还有核力、核衰变等重要领域, 这书合作者中国“氢弹之父”于敏的导师张宗燧院士也独撰大学生用书《量子力学》,于敏研究生毕业后也去跟从“原子弹之父”钱三强从事研究(可惜我没有见“原子弹之父”有专业著作而只见钱三强院士的科普类书籍《倘佯原子空间》),中国核聚变和等离子体物理研究奠基人胡济民的《原子核理论》也获得多个国家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