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论和世界近代三大数学难题:
中国科学院将举办:图论与组合算法国际研讨会!(因国际数学联盟主席和秘书长竟全都从事图论…才显重要)
在这次会议通告见这会议一共特别邀请四个国外权威大师:Bollobas、Faudree校长、Gould主席和西弗吉尼亚大学研究生院院长赖,虹建教授做报告或特邀讲座-巧的是这四个大师竟全都与琼州大学数学与信息科学研究所极其密切。这四个做报告的世界权威大师是由大会程序委员会和组委会权威中心邀请的,这程序委员会除了近几届中国图论与组合学会正副理事长以及南开大学校长、福州大学校长等外、其余委员全都是海外最顶尖权威代表。因此这是极具代表性的国际大会(关于Bollobas,天津市政协副主席、南开大学陈永川校长在第6段说“Bollobas教授靠一个人就成了全世界随机图论的领袖”。美国《数学评论》曾送来Bollobas院士的论文给我评论,我也改进和发展Bollobas院士的多篇论文结果;Faudree校长在欧洲数学会和美国数学会杂志评论我的多篇论文,他俩在《世界图论网》排名位居世界第5和世界第4--排名世界第1、第2这两位大师都已逝世,在《世界图论网》排名世界第3的是最近邀请我们琼州大学去合作世界性课题的世界大师Chartrand教授,这里见邀请我们琼州大学合作的排名世界第3的Chartrand和世界第1、2曾合作多篇优秀论文;上面Gould主席和赖,虹建院长排名哈密顿图世界第4和第5
关于图论与组合,正如中国数学会马志明理事长在这里第6段说“下一届的国际数学联盟的主席是Lovasz,还有国际数学联盟秘书长都是图论研究领域的…是非常振奋人心的。图论绝对会有一个大好的发展”
而亚洲第一大学的数学系网中对图论学科的概要几乎只有“欧拉图”和“哈密顿图”。关于哈密顿图,这里有一个一般哈密顿图综述。下面简介哈密顿图在若干世界强国受到重要应用的其它几个领域
关于哈密顿图在其发展中一直发挥着重要作用的DNA计算机,也称生物分子计算机,专家们肯定其DNA计算机将在各种疑难杂症等疾病的诊断与治疗中大显身手,随着禽流感病毒的更大程度上的肆虐,它在这方面也将发挥重要作用…
如此,DNA计算机被国外列为“有待突破的十大科学”之一。这方面,哈密顿图专家殷志祥院长编写的《图与组合优化中的DNA计算》值得一读。但因国内从事DNA计算研究时间尚不长,我国这DNA计算领域的著作只有2本,也因殷志祥教授一直担任院长而尚欠持久深入的研究和突破。不过,下面德国著名专家Zimmermann和他的2个博士合作撰写的《DNA计算模型》被发现DNA结构而获得1962年诺贝尔奖的Francis Crick大师公认是这领域的世界权威著作。这学科萌芽于1994年,2002年它的开创者南加州大学Adleman教授获得计算机界的诺贝尔奖-Turing奖。该大学是这学科的一个世界重要中心,如生物计算机方面的代表性成果:美国南加州大学Michael S. Waterman院士的综述文章-《组合数学在分子生物学中的应用》极有影响(他已初定出席美国洛斯阿拉莫斯实验室、南开大学等主办在我国召开的组合数学国际会议),Waterman院士和加州大学SD计算机系势头很猛的Pevzner教授在《美国科学院院刊》合作发表的欧拉路与DNA关系的论文也很有影响(Pevzner教授也已发表多篇图论组合数学与DNA关联的论文,Pevzner教授的覆盖了算法和组合问题的《计算分子生物学--算法逼近》专著也已翻译为中文。该系有美国科学院5个核心领导之一的美国数学会主席、图论组合大师Ronald L. Graham院士等),概况可看纽约时报。关于哈密顿图问题在DNA计算等发展中的作用,也可看上面德国汉堡工业大学计算机系主席教授Zimmermann的论文《NP-完全性图论问题中高性能DNA粘贴算法》,此文中强调“众所周知,图中圈与路问题是图论学科中最核心的问题之一,…判别一个图是否是哈密尔顿图是一个困难的NP-完全问题,且具有广泛的应用背景,因而受到许多不同领域内学者的关注”。虽然一般图的哈密顿图问题已有一个多世纪的历史,但主要还是随着四、五十年代计算机等产生和发展的需要它才越发受到数学、计算机等不同领域内学者的越来越高度重视
下面以清华大学为例说明哈密顿图还是集成电路布图理论以及信息安全等的试金石,见
清华大学计算机系洪院士的国际系统芯片研究中心
清华大学计算机系唯一招“信息安全”博士生的戴一奇教授在1988年出版的专著《图论及其应用》有不少论述(戴教授最近也写《图论与代数结构》),如此下面说点信息安全实验室
信息安全国家重点实验室-该室第二届主任是冯克勤教授(他主要搞代数,曾任中国科技大学常务副校长),但最近见冯主任在范更华校长的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做关于一个特殊哈密顿图的报告“Hamilton Cycles Of The De Bruijn-Good Graph And
Stream Keys In Cryptography ”
De Bruijn图是由哈佛大学Schlumberger于1974年首先提出的,被认为做为下一代超级计算机网络比超立方体网络有优势),这也是代数图论和密码学、信息安全密切结合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在此科技高度发展的时代,信息安全问题日益突出,就是被认为固若金汤的世界通行一些密码标准,因其一些签名算法已不安全。如HASH函数算法,它有一种类似于指纹的应用,曾一度被认为是非常安全的。现在已找到它的一些算法的“碰撞”,使两个文件可以产生相同的“指纹”。因此,尽快更换签名算法已是必然,但是选用什么样的算法,这需要密码研究人员达到共识。随着新的攻击方法的出现,必将提出新的设计准则,设计既要满足多条性质,但性质多又会导致指标之间的折衷问题的复杂。这就是专家们近来企求在组合算法-主要是哈密顿圈的困难的NP-完全算法方面寻求支援的原因之一,以求发现更安全更长寿命的算法…(在国外,MIT的信息安全是一个非常利害的世界中心,该团队5人全都是院士其中2人是Turing奖得主,而2002年获得Turing奖的这团队创立者Rivest的第一篇论文是做图论的,Rivest的培养博士最多的高徒Blum的博士论文也是做与下面“四色猜想”密切的图着色算法的。Rivest的师兄Tarjan只比Rivest高2届但更不得了如1986年已获得Turing奖1990年前已获得美国所有重要的院士称号,这是否在于他1986年前的图论论文60多篇占2/3)
海峡对岸的台湾清华大学校长、国际离散数学专家刘炯朗院士的世界名著《组合数学引论》对组合数学及其算法在信息安全方面的作用就给予不少概论。如此,上面中国科学院举办的国际会议的第二部分主题是“组合算法”,这也是因图论与组合算法是密不可分的:图论算法是组合算法的主要部分,组合算法也要建立在图论的设计、技巧和分析等的基础上,即
组合算法的设计是一门艺术,需要高度的技巧和灵感。算法分析的任务是分析算法的优劣,主要是讨论算法的时间复杂性和空间复杂性。它的理论基础是组合分析,包括组合计数和枚举。计算复杂性理论,特别是NP完全性理论,与组合算法是紧密相关的。NP完全性概念的提出,正是为了刻画包括与哈密顿图密切的诸如旅行商问题及图着色问题、整数规划等组合问题的计算难度,使组合算法的研究有了更加清晰的框架,将组合算法的研究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这里再简介对哈密顿图做出重要贡献的台湾大学、台湾中央研究院等一些台湾著名计算机系所和专家
其中台湾大学计算机系终身特聘教授陈健辉,他1999年起主要从事哈密顿图
特别是台湾交通大学计算机系徐力行教授,他指导的博士数量居台湾图论与组合数学界前3位而且这些博士几乎都做哈密顿图,他们为某些特殊哈密顿图对互连网络作用的探索做出极为前瞻性的贡献
哈密顿图还对相当多学科都有重要作用,见这里
下面简略介绍被普遍公认为世界近代三大数学难题的费尔马大定理、四色猜想和哥德巴赫猜想:
惊世传奇--费尔马大定理 (最近人民网发表它的终结者怀尔斯--北京纪行(也因此促成全北京有史以来平均智商最高的一次饭局)
费尔马大定理, 肇源于两千多年前, 挑战人类三个多世纪, 多次震惊全世界, 耗尽人类最杰出大脑的精力, 也让千千万万业余者痴迷。终于在我们这一代, 在1994年被安德鲁.约翰.怀尔斯 (Andrew John Wiles)攻克。古希腊的丢番图写过一本著名的“算术”, 经历中世纪的愚昧黑暗到文艺复兴的时候, “算术”的残本重新被发现研究。1637年,法国业余大数学家费尔马(Pierre de Fermat)在“算术”的关于勾股数问题的页边上,写下猜想: an+bn=cn是不可能的(这里n大于2;a,b,c,n都是非零整数)。此猜想后来就称为费尔马大定理,费尔马还写下千古谜案“我对此有绝妙的证明,但此页边太窄写不下”。是真是假?一般公认,他当时不可能有正确的证明。猜想提出后,经欧拉等数代天才努力,二百年间只解决了n=3, 4, 5, 7四种情形。1847年,库木尔创立“代数数论”这一现代重要学科, 对许多n(例如100以内)证明了费尔马大定理,是一次大飞跃。 历史上费尔马大定理高潮迭起,传奇不断。其惊人的魅力,曾在最后时刻挽救自杀青年于不死。他就是德国的沃尔夫斯克勒,他后来为费尔马大定理设悬赏十万马克(相当于现在160万美元多),期限1908—2007年。无数人耗尽心力,空留浩叹。最现代的电脑加数学技巧,验证了四百万以内的n, 但这对最终证明无济于事。1983年,德国的法尔廷斯证明了: 对任一固定的n, 最多只有有限多个a,b,c, 振动了世界, 获得菲尔兹奖。历史的新转机发生在1986年夏,贝克莱.瑞波特证明了:费尔马大定理包含在“谷山丰-志村五郎猜想”之中。童年就痴迷于此的怀尔斯,闻此立刻潜心于顶楼书房七年,曲折卓绝,汇集了20世纪数论所有的突破性成果。终于在1993年6月23日英国剑桥大学牛顿研究所的“世纪演讲”最后宣布证明了费尔马大定理。立刻震动世界,普天同庆。不幸的是,数月后逐渐发现此证明有漏洞,一时更成世界焦点。这个证明体系是千万个深奥数学推理连接着成千个最现代的定理、事实和计算所组成的千徊百折的逻辑网络,任何一环节的问题都会导致全功尽弃。怀尔斯绝境搏斗,毫无出路。1994年9月19日,星期一的早晨,怀尔斯在思维的闪电中突然找到了迷失的钥匙: 解答原来就在废墟中!他热泪夺眶而出。10月6日他把证明完稿送给爱妻娜妲作生日礼--去年今日他曾允而未果。娜妲和他结婚时正当艰苦的证明开始不久,多年来是他秘密工作的唯一共悲欢者。怀尔斯的历史性长文“模椭圆曲线和费尔马大定理”发表在美国《数学年刊》1995年第3期(由1986年的Fields奖获得者G.Faltings评论之)。1997年6月27日,怀尔斯获得沃尔夫斯克勒10万马克悬赏大奖。离截止期十年,圆了历史的梦!(这里列出的20世纪英国9个数学家中排在第6位的就是这怀尔斯Wiles,列在他上方即第5位的就是在琼州大学从事的哈密顿图学科做出重大革命性开创性工作并凭此成果载入史册的狄拉克Dirac)
四色猜想(也称四色问题。和我有过信件联系的普林斯顿大学Seymour大师等的简化证明是目前为止最好的,它也被称四色定理)
也许因四色问题是我主攻的图论领域之一,可也不知道这些业余爱好者是如何知道我,使我收到声称已证明四色猜想的论文真不少。有海南本地的,也有外省的。3个月前我还收到一个极其执迷的爱好者宣称已证明了四色猜想的论文,其后他每隔几天就来一封信提出一些稀奇古怪的设想和要我给出评论。然而,正如我国程序设计方面的权威-北京大学裘宗燕教授所写的“四色问题难倒世界顶级数学家150年”一文第2段开头所说, 这是貌似简单实则是非常复杂艰巨的问题,企求“完全弄清楚”谈何容易,如此这执迷者的要求使人甚感十分无奈。他好象说他是湖南大学毕业的,已研究四色猜想二十多年。因他也在海南工作,他的名和单位我就不便公开,也没有公开的必要。主要是已形成研究此问题是无知的观念,除非你对问题的艰巨性有深刻的认识和已做了足够多的准备工作,并得到这领域行家的肯定。因除了同情这些执迷的数学爱好者,也为了使他及其千万爱好者避免白白浪费更多宝贵时间去做无谓探索,在此我认为有必要让他以及许许多多同道者长些经验。这里就说一个在世界数学史上占有重要位置的大数学家的经历也许有助于大量初涉不深者有所反省:就在“四色猜想”提出不算久的某一天,为狭义相对论奠定了数学基础的大数学家--爱因斯坦的老师闵科夫斯基(Minkowski)在苏黎世大学给一群研究生们讲课,一时兴起,他便大谈起“四色猜想”,他对自己的学生满不在乎地说:“四色猜想之所以一直没有得到解决,究其原因是当今世界第一流的数学家们,还没有来得及研究它”,说着便拿起粉笔,满以为当场解决问题。可结果是“马拉松”式地一连挂了几个星期的黑板,搞得他焦头烂额。几星期后的一天上午,雷电交加,大于倾盆,他幡然醒悟,马上愧疚地说:“唉!看来,上帝也在责怪我狂妄自大呀!四色猜想真难,我简直拿它毫无办法!”。确实,关于四色猜想,国内外专门研究色图的专家若是也搞四色猜想的,都只求在某些特殊平面图的其中一小类方面先求突破。可知道,在一个多世纪漫长岁月的四色猜想的大会战中,一代又一代的世界各国许多一流数学家都纷纷投身其中:如四色问题引起重视始于伦敦数学学会第一任主席Morgan由于完全没有能找到解决这个问题的途径后,1852年就向美国科学院第一个外籍院士、爱尔兰科学院院长哈密顿爵士求解,但直到1865年哈密顿逝世为止也无力解决此问题。Morgan同时也向一些数学家求解并得到如Peirce 和Cayley等数学大师极力响应。其后,1878年英国科学促进协会主席Cayley正式向伦敦数学学会提出了这问题,于是四色猜想在数学界变成人人皆知的难题,使得越来越多一流数学家都纷纷加入到证明四色猜想的队伍中进行艰苦探索,但整个十九世纪收效甚微几乎一无所获。进入20世纪以来,看这个四色猜想简史的网页倒数第6段及这里第2篇文献见美国数学会主席G. D. Birkhoff等为证明四色猜想进行许多探索引进了许多技巧,Birkhoff同时也在哈佛大学倾力指导出著名图着色博士Whitney。这后来成为国际数学教育联盟主席的Whitney院士在科研早期为不辜负导师的期望也一直致力于这方面的艰苦探索,但看这哈佛大学Whitney院士和多伦多大学Tutte院士合作的四色问题论文见其也只解决极简单情形。此外,20世纪最伟大的数学家之一的美国数学会主席Veblen在1912年左右也曾投入研究此问题并指导出“四色问题”博士学位论文(作者富兰克林因这著名博士论文获得美国七连冠的普林斯顿大学博士学位),这后来成为美国艺术与科学院副院长的富兰克林院士还算不辜负导师期望而于1922年证明25个国家以内四色猜想成立,这是一个关键性的突破途径,十多年后的1936年富兰克林再把国家个数扩大到31个,1970年耶鲁大学Ore院士和Stemple 再证明39个国家以内猜想成立,1976年Meyer证明95个国家以内猜想成立(Mayer是Whitney的博士生即美国俄勒冈大学校长Paul Olum1954年在康大指导的博士)。这看到每要取得进一步的进展并非轻而易举,足见四色猜想何其艰巨。那若要证明一千、一万等等呢?则诸多杰出的大脑也只有空留浩叹,就是到了最近也只得借助于计算机才得以证明(计算机证明最先由Appel和Haken于1976年给出,1996年Robertson等人再给出计算机的更加有效证明。Robertson就是和我的合作者赖,虹建院长合写纪念赖的导师文章的大师),然而,也有不少人对计算机的证明提出异议:一是程序难以检验,二是错误无法识别。这也是仍造就千千万万无知的业余爱好者执迷不悟之因。可迄今为止,还没有那个专家敢说人类什么时候能证明它,不少专家对何时能结束这数学界的梦魇更是极为悲观。而业余爱好者之执迷不悟,不排除有许多动机不纯者,但大多是无知者无畏。试想,如果他确信自已的证明正确,他会想办法通过合适的途径去获得肯定,比如若是理工科毕业而又已做了十几甚至几十年研究的就不在乎再多花几年去某些专家身边进修或读研究生,先修正和丰富自已的数学素养以获得更进一步的机会,而只有不确信的人才会如此(而要知道,就是确信的也未必就是正确的:如数学大师Kempe于1879在自然杂志宣称证明四色猜想,得到英国科学促进协会主席Cayley和伦敦数学学会第二任主席Sylvester等都肯定Kempe的证明是正确的并建议和推荐其发表在美国数学杂志上,其后得到数学界热烈的反响和恭贺 并进而使他成为英国皇家学会副主席和院士。然而,1890年Heawood大师发现这证明是错误的,Kempe院士也承认他本人的证明是错误但他只说他也无力纠正错误-当然至今仍无法纠正-这历经世纪的悬案可能是历史上最无能为力去纠正的证明?此外,1880年数学大师Tait也给出四色猜想的证明,但其后的1891年被Petersen大师指出其证明也是错误的。巧合的是这两个证明都恰好在第11年被发现是错误),更令人难以置信的是至如今还有受过较高科学训练的方舟子(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生物化学博士)和黎鸣(中国科技大学控制论与系统工程研究生毕业)为四色猜想是否证明而打赌输了要自杀!已培养十几个博士的著名专家金忠教授撰写的15页《离散数学》课件就用1页说这件事(金忠可是该校1500多个教师中仅有的2个省部级团队领导)!这犯得着吗?就两个非数学专家“打赌”,要知道科学是寂寞的事业怎搞似文艺般热闹,这简直是谎谬之极,而更可悲的是推波助澜的众多在科学上已被公认的专家。诚然,这些爱好者之执迷不悟也是因图论确是很有用很迷人,如在图论的各种问题和课题的研究和解决过程中,产生了许许多多与数学以及计算机等诸多学科密切的奇妙的数学思想和理论,大多对计算机等诸多学科有重要推动作用(可参考清华大学计算机系IEEE院士给我的信)。在“四色问题”的研究过程中,就有不少新的数学理论随之产生,也发展了很多数学计算技巧,成为数学史上一系列新思维的起点。如将地图的着色问题化为图论问题,丰富了图论的内容。不仅如此,“四色问题”在有效地设计航空班机日程表,设计计算机的编码程序上都起到了推动作用…
哥德巴赫猜想常称为‘1+1’,至今仍悬而未决。我国的这猜想的业余爱好者可能更多,主要是基于1978年徐迟写的关于陈景润的轰动一时的报告文学, 由于这历史原因不少痴迷者都已有坚持30年左右的研究历史。而我也收到一些数学爱好者寄给我请求我推荐这领域专家帮助的材料,他们均宣称已证明哥德巴赫猜想,然而这些所谓证明几乎无一例外地都漏洞百出,如其中一个毕业于东北财经大学并于50年代已获得铁道部奖的副厂长更令人匪夷所思,他为此多年前辞职专攻“哥猜”,他对他寄给我的哥德巴赫猜想的证明更是自信满满。关于哥德巴赫猜想,确实当时仅是见习研究员、助教之类初级职称的陈景润、王元和潘承洞在十年内就取得领先世界的工作,但陈景润、王元是在数论大家华罗庚的身边一直从事研究工作, 潘承洞兄弟也在北京大学数论大家闵嗣鹤身边做研究生多年, 这些严格的数学训练是必不可少的。如此 1962年潘承洞院士相继在《数学学报》发表‘1+5’ 和在《山东大学学报》发表‘1+4’即这里第五段的这两篇论文;1962年王元院士也证明‘1+4’和‘1+3’ 。关于‘1+2’,陈景润先生1966年在《科学通报》简略概述他已证明‘1+2’,但到1973年才在《中国科学》英文版发表详尽的20页的证明On the representation of a larger even integer as the sum
of a prime and the product of at most two primes(他在《中国科学》中文版同年也发表“大偶数表为一个素数及一个不超过二个素数的乘积之和”);P.M.Ross1975年在《伦敦数学会杂志》只用几页的论文On Chen's
Theorem that Each Large Even Number has the Form P1+p2 OR p1+p2 p3也证明‘1+2’。但关于‘1+1’一般公认还没有证明,然而不少业余数学爱好者却声称已证明这猜想,可能国内自称证明哥德巴赫猜想的人有数以千计!可他们都是些什么人啊?如至今还没有一篇论文被美国《数学评论》收录的西安文理学院数学系杨资付副教授也加入到声称已证明哥德巴赫猜想的队伍中;还有《中新网》报道河南安阳市退休老人侯绍胜也自称证明猜想,更让人哭笑不得的是堂堂全国人大代表、人口近8百万差不多等于一个海南省人口的一市之长-安阳市市长董永安竟批3万元给侯绍胜让光明日报出版社出版他的《哥德巴赫猜想的证明》-这市长还是正规研究生毕业并非一个科盲;更热闹的是中文系毕业的北京市委宣传部部长也在《人民日报》宣称证明哥德巴赫猜想;北京师范大学政教系毕业的也说花了32年时间证明哥德巴赫猜想;还有象我们的图论专家陈荣斯教授也许是碍于朋友情面而说出过于热情的话却被人利用的。试想对于这些浪费了几十年时间的人,确是值得同情,但科学不等于同情。首先应循序渐进,从基本的做起,每做一些就要使得这些被专家承认和在正规期刊发表。但遗憾的是,到目前为止,这些“哥迷”几乎没有一人有论文被美国《数学评论》收录,这要怎么样去相信这些人呢?因要想做出这样一类大问题,没有基本的数学素养是不行的,一般应在数学专家身边进行长期严格的数学训练,否则一般要有十篇以上的论文被《数学评论》收录而且这些论文应发表在数学专业杂志或重点大学学报以上,才称得上有点数学素养 也才形成较严谨的数学论证行为,否则其证明一般会漏洞百出。要知道曾给我来过信的数学诺贝尔奖获得者陶哲轩是被公认的世界历史上十位数学天才之一 他也曾尝试证明‘1+1’可他说这些方法还不可能证明‘1+1’。当然,造成这样的局面,主要问题只能归于这些业余爱好者尚没有掌握足够的最现代的数学定理、方法和计算技巧以及突破性成果和理论,绝大多数爱好者甚至最基本的数学素养也极其欠缺,致使这些“哥迷”在长达十几甚至几十年的长期“研究”中大多只能在原地打转,当然这也必定会形成他们自已的一套表象“理论”而且很是能迷惑没有高深数学素养的大学教师甚至所谓的数学专家.就是有高深数学素养的专家,若没有沉静下来详细研读他们的论文,按他们几十年不断到处修炼出的功夫,你是很难说服他们的 … 最后,还是让我把第一位计算机诺贝尔奖-图灵奖获得者Alan Perlis的话赠与各位:“简单性并不是在复杂性之前,而是在复杂性之后”。确实,当你真正知道这三个问题的复杂性,弄懂前人是怎样失败的后,就不会如此天真地简单地处理问题了;当你从复杂性中取得胜利后,你的认识也才会真正变得简单(Alan Perlis的导师是前美国艺术与科学院副院长Franklin大师,而Franklin大师的博士学位论文-“四色问题”就是琼州大学从事的)
附注:除了上一段几个有代表性的“哥迷”等,我也看到最近有媒体报道1965年毕业于华南理工大学计算机系的董德周高级工程师经过30多年研究的“四色猜想”工作获得韩国“国际科学文化奖”并说国际承认但深圳不买账,还说深圳市委副书记、市长许勤还亲笔批复(深圳市市长可是广东省委常委)。虽然具备计算机程序方面的深厚功底对“四色猜想”研究是一个优势,不过做为一市之长若想获得正确认识最好还是请教国内外“四色猜想”专家,否则只有使问题非科学化。另,1961年毕业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航空专业的蒋春暄高级工程师经过30多年研究的费马猜想、哥德巴赫猜想和创立什么数等也获得伽利略科学院金奖并说国际承认但国内不买账。他们可能非常努力如也许蒋春暄的科研劲头一般数学家都很难做到的,他们的理工科训练背景也使他们和绝大多数业余爱好者非常不同,那他们得不到承认是他们错误还是冤假错案呢?科学上是有冤假错案的,但那是条件有限所致,而如此级别的数学上的问题要判别应说并非困难。那他们又能得到民间科学界甚至部分专家支持,看来可能是他们的理工科训练背景才使他们处于个界面上而使问题复杂多了,不是一言能尽的,可以称他们为业余研究者了,而且他们还都已从事长达30多年研究,则其与专业研究的分界从实质上讲已不是职业问题而应在于对现代数学理论的掌握,要是他们做到这点,就不会有如此可悲的结局了。不论如何,他们的奋斗劲头真的值得尊敬,若他们做对事就更非常值得尊敬了。再说上面两个奖,说是奖励他们的成就倒不如说是奖励他们执著钻研的“精神”更适合,象前面的董德周和蒋春暄,30多年如一日的执著精神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还有些人搞得倾家荡产仍痴迷如初。因此,一般不提倡没有基础的爱好者从事这些研究,如他们几乎没有人在数学专业期刊发表论文,但如这里痴迷一个猜想的业余研究大军就已是浩浩荡荡不可遏制而还有其它涉及数理化工农医几乎所有学科的研究,市场极其庞大,因而这些奖励可能只是专门为业余研究者所设的。我想,不论前面的颁奖机构还是获奖名称,国际科学界应没有多少人听说过,更没有几个人承认它们吧(不仅这个科学院没有得到科学界承认,更实质的是,它们的评委是哪一类人,评奖目的、倾向和原则是什么等都没有说一下)。其实,他们获得这类奖反而更能证明他们是业余而非专业科学家。至于“国际承认”之说更是说明他们不是一个严格的科学家,我敢肯定没有一个国外“四色猜想”“哥德巴赫猜想”专家承认他们的证明,同情他们的部分想法可能有。现在的国人也已不怎么惟国外是从了,大家都知道国外怀有形形色色目的的人和机构多的是,有些可能比国内还乱。不过,我就纳闷,按他们俩人的学历和工作经历那他们的智慧应足够高吧,即便他们欠缺高的数学素养,但做为高级工程师他们应具备一定的科技素养,而且他们都历经30多年研究这些问题的(比邓小平为之甘当“后勤部长”的陈景润院士研究时间还要长得多,其差别主要在于陈景润院士是历经足够多数学专业严格训练的),那他们也应创造出很多“理论”吧。然而遗憾的是,他们却一直只找外行专家评价他们的“工作”,而他们应知道不论多少个非本领域数学专家承认显然都是不能过关的…
(在几个月前随意写出上面“附注”后,刚才知道英国《自然》年度人物 、中国唯一的年度人物方舟子早就有评“中国科学家获国际金奖”一文。不过我不象方舟子先生那样做严格的专业考证伽利略科学院,因这对我仅是份外信息,我不需了解,上面“附注”我仅是随意说出,也认为在对科学没有造成任何影响的情况下同情“哥迷”未尝不可,若造成影响才另当别论)
下面这段看到各省几乎都有许多小学初中文化的农民育种的超级稻不断地创全国世界纪录,有些惊讶和弄不明白,也看到超级稻的提法最早源于日本,然而日本发展超级稻是为了“feeding
animals”(喂牲口),还看到安徽蚌埠、安庆、合肥、滁州、马鞍山、淮南等六市种植的“两优0293”发生大面积减产、绝收,受灾面积超过万亩,等等,不会是真的吧?也许是受到邓小平同志尊重和倡导实事求是精神的影响,也确实,我们应尊敬任何一个实事求是地为国家勤奋工作的人,当然,若如此,那科学也是难免会有失败的,但确实不能因此就否定以前的成功,特别是值得我们尊敬的人,若不是大问题,是否仍然应更多看他们的成功吧?如此,为减少糊涂,下面稍搜索一下某些各省一些小学初中等文化文凭的农民的培植育种的超级稻的某些经验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