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先比较早期中国2个1913年起最早招数学学生的大学--北京大学VS国民政府褒扬的第2人黄际遇教授的武汉大学(黄际遇教授其时担任数理部主任/代理校长-那时叫武昌高等师范学校-这里还看到1926年和1927年毕业的更是中国最伟大--1928年才改名为武汉大学)
北大和武大数学第一届都同于1913年招生。北大只有商契衡和叶志2个学生;而武汉大学(即武昌高等师范学校)同在2013年入学的有下面3次担任广州中山大学校长的张云和数学大师曾昭安等(还如上海市首批68位社科大师中的刘大杰原是数学系学生随黄际遇师离开后他转文学系):
即北大: 1913年秋,商契衡见到了北京大学数学门仅有的两位老师胡济、冯祖荀,而他则是第一届数学门仅有的两个学生之一,另一名叫叶志(商契衡从北京大学毕业后放弃专业终生为北京大学图书馆馆员,叶志分去武汉大学并一直是数学系教授,但逊于下面武大留校的曾昭安)。
武大: 三次出任广州中山大学校长的张云,于1913年考入武昌高等师范学校读数理部-此时黄际遇是数理部主任。其后河南唯一大学1925年特邀黄际遇为该校校务主任,但黄际遇1926年再回广州中山大学并为迎接这年他的学天文的学生张云获博士回中大而就把数学系扩建为数学天文系--这还算是中国首个天文系,即张云1926年获得法国国家博士学位,1927年回中大,1929年接任中山大学数学天文系主任时下面中国第一届院士李国平考入该系
曾昭安Hanyin Tsang(1913年,黄际遇任国立武昌高等师范学校数理部主任, 第一届学生也有曾昭安。曾昭安毕业后,黄际遇支持曾到日本留学,后又力主曾再到美国深造,1925年曾昭安获得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博士学位后回武大任教。曾昭安博士论文现存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图书馆中)
还有,武汉大学最早的前几届中还有英士大学校长杜佐周、兰州大学校长辛树帜等等都是黄际遇师爷的在1915年前的武大学生(英士大学很陌生-看下见来自孙中山誉为:民国长城、民国起义首功之人陈英士-又是蒋介石的把兄弟-一解放就解散并入浙江大学、复旦大学)。
而北京大学1914级有5人:汪尔孝、王之楫、张松年、邓廷伟、游汉光,1915级只有2人:许光福、高维岳,1916级有3人:吴维清、王志果、邓振先,但都既没有人成为领袖性数学家、也没有人成为行业领袖;可武大这几届还出了许多人才
可武汉大学不要说数学家级别的-象这里见武大这几届中的曾炯(即曾炯之)是丘成桐大师说“中国1935年以前能够传世的,大概只有曾炯之的曾氏定理”、王福春在解放前是2次获中国一等奖而华罗庚等其他人只有一次获奖并他的数学论文占全国十分之一
下面说中国现代数学先行者拓荒者们兼说王湘浩院士及北大清华所著的《离散数学》(下面看到我国前几批数学院士的导师中贡献最大的是黄际遇师爷的导师,最有名的是王湘浩的导师。至于离散数学,世界四大出版社出版的离散数学的杂志已有好几个,它们的编委中图论、组合数学的专家占多数-海南琼州大学担任副主编的这个离散数学杂志就如此。在百度右上角的离散数学图示见它主要包含图论、组合数学,此外还有数理逻辑群环域等,因此若是专深做世界前沿的话想把离散数学全做是不可能的,离散数学在各学科领域也有广泛应用,如在计算机学科-它是计算机的许多专业课程。关于离散数学教材,除了上面王湘浩院士的《离散数学》,最好用最下面所附的北大、清华分别翻译的2本国外世界著名教材)。
先附包括上面提到的黄王2位等一些中国现代数学先驱(下面所指导师的来源主要是依据有充足证据才录入并已得到世界数学界公认的MGP网):
首先要说的是海南琼州大学的师爷黄际遇,下面看到他创建的数学系完胜早期的北京大学,他的研究生导师是现代美国数学奠基人Moore,黄际遇师的师兄弟有美国第一代本土数学家中的最杰出领袖Birkhoff、Veblen和Dickson(Dickson是杨振宁的父亲杨武之的导师,如此杨振宁是黄际遇师的孙辈)
*姜立夫Tsoo Li-Fu
Chiang Chiang的博士导师是Julian L.
Coolidge
*中国第一个国际级大师陈省身Shiing Shen
Chern的博士导师是Wilhelm J. E. Blaschke(丘成桐对陈省身在1934年-1935年读博士期间的介绍只说读了2本拓扑学书-其中第一本是这里海南琼大在1983年已攻读的陈省身大师在博士阶段主要攻读的拓扑学,另一本是Alexandroff和Hopf编写并于这1935年出版的拓扑学书,但这本书只有德文版《Topologie》,而至今仍没有见到英文版的《Topology》-可见…)
江泽涵Tsai-Han Kiang的博士导师是H. C.
Marston Morse
王湘浩Shianghaw Wang的博士导师是Emil
Artin阿廷(王湘浩院士在国外杂志的论文一共不到30页,所发杂志也很大程度是基于普林斯顿这近水楼台-和他同年同校毕业的程民德院士也有3篇Annals
of Mathematics如1948年这篇、1950年这篇。30页对于助他当上1955年第一届院士的分量是少了点,那应很大程度上是靠他的导师阿廷的世界领袖性名气-因所有中国留学博士的导师几乎都比阿廷至少逊色一筹。另见王湘浩院士很不客气甚至可以说是不留情面地直说“评“组合拓扑学基础”中文译本的两个附录”即他所说的就是小他5岁的冯康院士,其底气也应说是基于此。要知丘成桐在《中国数学…》指出:中国近代数学能超越或并驾西方有三个方面即一是陈省身的示性类理论,一是华罗庚的多复变函数,一是冯康的有限元辛拓扑算法)
段学复Hsio-Fu Tuan的博士导师是Richard
D. Brauer和Claude C. Chevalley,1944年这篇Annals of Mathematics论文
还有女数学家朱良璧解放前也在Annals of Mathematics发表2篇论文
陈建功Kien-Kwong
Chen的博士导师据说是藤原松三郎
*苏步青:中国数学界的“老寿星”-Buqing Su的博士导师是Tadahiko
Kubota
*华罗庚Loo-Keng Hua
李国平(1929年进入黄际遇师及其学生张云创办的中山大学数学天文系学习,1934-1936年在东京大学跟Tsuji读研2年就稍后获博士学位-1937年任中山大学教授。可知解放前,这中山大学的传奇人物是黄际遇;解放后,是陈寅恪,如这里广州中山大学1926年筹备成立聘任的教授他排名在第一位:“本学期更添聘教授黄际遇、王若、叶良辅、陈可忠、李敦化,大学委员兼教授朱家骅,兼教授张禄、华祖芳、张巨伯,…皆系一时之选,负名望于科学界者”)
柯召Chao Ko的博士导师是Louis
J. Mordell
*许宝禄Pao-Lu Hsu的博士导师是Egon
S. Pearson和Jerzy Neyman
程民德Min-Teh Cheng的博士导师是Salomon
Bochner,
吴文俊Wen-Tsün
Wu的博士导师是嘉当的博士Charles
Ehresmann(1955年评选新中国首批院士后,隔2年自然科学方面再遴选增聘18位学部委员,其中数学物理6人:吴文俊,汪德昭,张文裕,张宗燧,钱学森,郭永怀)
除1946年逝世不来得及参评首届院士的黄际遇师外,前3届的数学院士都全部列出在上面了,其中*为1948年首批数学院士,上面王湘浩、程民德、吴文俊都是1949年才博士毕业。
点击他们可见这13个大师中仅有陈省身Shiing Shen
Chern、许宝禄Pao-Lu Hsu和吴文俊Wen-Tsün Wu共3个人在这世界数学家谱有“Biography传记”-这可能是据世界性工作而非名气-它也无法决定更无法写而应是照世界数学最权威方面公认的所具有的,其中1905年当选美国数学会主席Osgood在30年代来中国只聘2个助教-就是这第2个许宝禄和这里最后段海南琼州大学比他的博士高徒更早更正确解决的孙树本,而第3个吴文俊大师更来信高度肯定海南琼州大学。
众所周知北京大学数学自1百年前创立起特别是解放后-一直来都把所有大学远远抛在身后,因此还应给予北京大学数学系创系者冯祖荀极其重要的一笔(下面只能PK北大和武大的早期数学),可见“1913年秋,由从日本留学归国的冯祖荀受命筹办的北大数学门招收新生,虽然只招了两名学生,却标志着我国现代第一个大学数学系(门)正式开始了教学活动”(不过,这里第三见“1914年4月8日成立“武汉大学数理学会”,海南琼州大学师爷“黄际遇便成了数理学会的当然会长”,虽相差也就半年余,但成立“武汉大学数理学会”之前一般可能已有数学系(门)吧);还见冯祖荀,1904年官派赴日本留学,入东京都第一高等学校等学习(而下段见海南琼州大学师爷黄际遇1906年之前已毕业于日本东京高等师范学校-并是师从日本最重要的数学家林鹤一。冯祖荀只读本科,而黄际遇师还跟现代美国数学奠基人Eliakim Moore读研究生)。因而,关于大量报道:中国现代数学的开山祖师冯祖荀,还公认:冯祖荀,走出国门,学习现代数学第一人,虽前者的概念看似可辩实可泛但后者是否值得商讨?当然,他们也差不多是同时期的,所以,这样报道也就随它去吧。创办北大数学系确实是起火车头作用意义,但黄际遇师也创办武汉大学数学系、山东大学数学系、中山大学数学系以及也曾是北京师大、清华大学数学系早期兼职教授,还是武汉大学校长、中山大学校长、山东大学校务主席(此校当时没有校长)以及河南省教育厅厅长、湖南省考试院院长等(黄际遇师爷和我的导师钟集教授同乡-如此钟老师读大学一年级起就整天去黄师爷家并逐渐和黄师爷的女儿相熟相识相恋结婚,钟老师读黄师爷的研究生后又再当黄师爷的助教以一直在其身边协助黄师爷-如黄际遇师爷落水一刻至痛失一代大师的过程钟老师就在他身边并组织参与营救,因此具有非同一般非比寻常的传承关系。我们对黄师的传承不仅通过钟老师一直给我和程波上2个学期的课以及我们读研3年多间也常给我们做科研指导规划等(我们读3年多不仅比黄际遇师的上面第一届院士李国平久,华人第一大师丘成桐更是大学三年级就去留学并读一年就获得博士学位。当然除我俩外-我们做为中国第一个研究室的以前常有新加坡大学俄罗斯等的一些研究生教师偶尔短期来进修访问听课)我读研期间多次去钟老师家也感到黄师爷的女儿即我的师母各方面都杰出都是众人的楷模-后来师母在医院住院我去看望也感到她极其坚强乐观…。师母正是继承老舍赞誉的她的父亲黄际遇师爷的最高贵的品质“博学鸿才真奇士,高风亮节一完人”,要知老舍可是进入1/5诺贝尔奖候选人且得票第一,若不逝世应得奖;鲁迅进入1/200并拒候选)
(再附:蔡元培曾说“须请多种专门者为之校对”的黄际遇师爷的日记说“宣统已酉元年,成都高等学堂以月薪二百两约往教习算学。为亲老未能应聘”。其中说的宣统已酉元年是1909年,成都高等学堂可能是成都四川高等学堂即现在的四川大学,若黄际遇师去的话-其开创的四川大学算学系-就比北京大学数学系还早几年创办--北京大学数学系第一年也仅有2个老师2个学生--下段见姜立夫院士就算是到了1920年创办的数学系也更在几年内一直仅有一个教师。还在网上见如威廉博士的《几何学教科书》被2个日本人补译为日文后1906年由黄际遇师爷再译为中文,这书中文版由何寿朋进士作的“序”中说“黄际遇已毕业于东京高等师范学校”--何寿朋的父亲何如璋进士是我国首位驻日公使,并经他推荐,“近代中国走向世界第一人”黄遵宪被任命为他的驻日参赞官,随行出使日本,总之,出这书的1906年之前黄师已毕业-那此毕业时上面北京大学祖师冯祖荀至多才刚到日本一年多)
其他中国现代数学早期拓荒者:胡明复Minfu Tah Hu的博士导师是Maxime Bôcher(胡1910年出国留学,1918年回国后象黄际遇师一样拒绝北京大学聘任,并创办主持多年大同大学数学系-为解放前的该校在国内私立大学中居于前列做出贡献,1927年6月12日在无锡溺水身亡。是否可惜不去北京大学数学系-但人各有志或因某些原因-也或是去北大已不是创系者并可能多年内也仍当不上系主任,上面姜立夫院士是否也是此因-并姜立夫先生创办的南开大学数学系在最先几年内既无讲师又无助教,是名副其实的“一人系”-并四年后的1924年,他的第一个弟子刘晋年毕业,留校任教才算多了个帮手)
朱公谨Kun-Ching Chu的博士导师是Richard Courant
杨振宁的父亲杨武之Ko-chuen Yang于1928年获得博士学位-导师是黄师际遇的师兄Leonard Dickson(也就杨振宁的父亲杨武之是黄际遇师的侄辈、杨振宁是黄际遇师的孙辈)
陈省身的硕士导师孙光远即孙鎕Dan Sun于1928年获得博士学位-导师是Ernest Preston
Lane
黄际遇以及其从日本聘来的陈建功的共同的学生曾炯之Chiungtze C.
Tsen的博士导师是Emmy Noether(丘成桐有一评论“1935年以前的论文能够传世的,大概只有曾炯之的曾氏定理”)
华罗庚的伯乐熊庆来King-Lai Hiong(他1934年的论文《关于无穷级整函数与亚纯函数》发表,并以此获得法国国家博士学位,这论文就是美国数学评论的1934年的这一篇论文吧-因他解放前在这数学评论只有这篇论文)
周达即周美权字周今觉的儿子周炜良Wei-Liang Chow的博士导师是Bartel van der
Waerden和Paul Koebe
孙本旺Peng-Wang Sun(1946年8月蒋介石派出华罗庚、唐敖庆、王瑞駪、孙本旺、朱光亚和李政道,还有曾昭抡已先到美国,吴大猷因要到英国开会,月后才赴美国等共8人去美国学习制造原子弹--但1年后屁都顾不上)
除了前3届,在文革前的1960年中国科学院召开学部大会,选出学部委员35人,即1955年中科院学部成立暨第一次学部委员大会召开以来,1957年、1960年、1981年、1984年、1992年中科院学部先后组织召开了第二次到第六次学部委员大会(参考“中国现代科学精英”等)
附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翻译的2本离散数学世界名著:
Kenneth
H. Rosen的《离散数学及其应用》,1993年曾来信欢迎海南琼州大学去北京大学计算机系合作的袁崇义教授和屈婉玲等翻译的中文版710页可下载508页和改编的中文本科教学版354页、网上也有英文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