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隆平院士和杂交水稻:
下面将看到各省几乎都有许多小学初中文化的农民育种的超级稻不断地创全国世界纪录,极为惊讶谔然,也看到超级稻的提法最早源于日本,然而日本发展超级稻是为了“feeding animals”(喂牲口),还看到安徽蚌埠、安庆、合肥、滁州、马鞍山、淮南等六市种植的“两优0293”发生大面积减产、绝收,受灾面积超过万亩,等等,不会是真的吧?即为减少糊涂,下面稍搜索下竟然见到培植育种世界领先的大多是各省一些小学初中等文化文凭的农民等:
是否各学科都应象数学一样,要在大师权威身边历经长年累月的严格数学训练以及经常性地参加一些长短期的世界前沿专题讨论班才进而埋头搞哥德巴赫猜想等大问题-否则无异于浪费生命,象我读研究生时就经常参加我们世界级研究组以及国内专家举办的讨论班-特别是也不断有美国权威专家等来我们中国第一个组合论研究室做报告举办研讨会。因此,对上面“哥迷”“色迷”几十年如一日执迷不悟的献身精神甚感可惜。试想,这执意劲头要是用在他们力所能及的事情上而不是“误入歧途”,可能会有所收获而且收获可能还会大得惊人。先从曾经来过我们海南省三亚市育种的例子也许更能说明成功不在文凭而在切合实际的选择是成才的关键:即下面把玉米、小麦和水稻曾经做到亩产为世界最高或国内领先的所有专家的最高文化统计:小学文凭8人、初中文凭12人、高中文凭1人、中专文凭3人--但这样小学等学历的虽每人有成堆世界领先但也可能难得到院士大师掌权的国家经费-即如此各省众多的水稻世界领先的中小学程度的农民没有经费激发回报他们实为国家民族的遗憾(一看如此学历也感到这现象非常奇特!为什么成功者反而是文凭低、“文化很低”的呢?这很值得去研究或思考,以便找出实质,才能找到发展的关键---有必要找也是成功的实质怎么可能会是低文凭呢,这太违背常理常识了即太反科学了--恰恰绝不可能的是与文凭成反比?但这是现实…,那低文凭获得成功的背后实质是什么呢?其中之一,我从这些低文凭成功者中看出一个普遍点而且又是高文凭者缺乏或说做得很不够的,即文化很低的才愿意长年累月把自已埋在蛇等咬人的动物多且又脏又臭的水田里安下心来夜以继日工作(如1936年12月生于与信宜相邻的罗定并1952年春天(15岁)因脑病休学回家正赶上播种就用当地的信宜白等进行水稻杂交育种的广东省第一权威的说“研究水稻你必须比农民更懂得犁田、施肥、灌溉”,否则,如果能育出好品种那是骗人的),而某些文化高者可能因做不到而弄虚作假甚至不得不削尖脑袋学习“高明”的偷人家的劳动成果或教同伙如何“文明”的偷成果而成为发展中的某些障碍),虽袁隆平先生文凭好些,但全国人大副委员长中科院院长路甬祥仍说袁隆平先生还是用比较传统的办法来做的,所以没有能够选上。当然看下面一大堆小学等学历的伟大成就可知低等的也有重大作用,我看过袁隆平先生发表在我国最顶级难懂的这《科学通报》杂志的论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但我想凡是认得字的人都应该能理解他的这论文全文吧--这也才是如此极多小学文化程度的从事水稻工作的原因吧--他的其它论文也或与此差不多-如此全国人大副委员长中科院院长才如此说袁隆平先生吧?在袁隆平先生这篇文章之前已有别人的一些雄性不孕性方面的文章:如1961年的《化学去雄和雄性不孕性的利用》及1964年的《高粱不孕系杂交第一代增产性观察》和《胡萝卜雄性不孕研究初报》,因此在这些之前应已明确雄性不孕性为杂交方向。同时,因1926年就已知道水稻的杂种优势特大如杂种,产量可增164%,因此杂交是坚定不移的+杂交并不难吧象只读过一年半书的文盲就如1959年报道他在1958年下半年内就都进行了一百多项水稻远缘杂交⇛⇒所以,野生稻雄性不孕株的发现者--就是我们三亚校区的琼州大学旁边的冯克珊老人在中国水稻杂交育种中极为关键甚至可说居功至伟。另外,我想中科院院长说的应是科学界已有的结论意见,试想要是用先进方法,那这些小学、初中、高中文凭的能行吗?如下面这些几十个并不输给袁隆平院士甚至很多超过袁隆平院士的小学、初中文化程度的水稻玉米小麦育种者值得我们引为深思:①1966年初中毕业后回到农村搞玉米育种的李登海更是身家可比肩袁隆平,他也成为山东省13年来第一次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的人。其实, 只有初中学历的李登海年仅31岁时,就已一跃站在了中国玉米研究的最高峰;再如②初中文化程度的温县祥云镇喜会村农民吕平安的小麦创世界奇迹也成为小麦界的袁隆平;上面是搞玉米或小麦的世界大师,下面多举一些和袁隆平同搞水稻的:如③-⑴:比袁隆平年长的老乡-湖南省只读过2年小学、给地主做长工出身的瞿永寿在50年代初就取得了早稻一季亩产过800斤纪录并被国际水稻研究所授予“国际杰出稻农”称号,如此得到国际最高承认了的他仍说“自己当不了学者”,他也说“只要掌握了正确的规律,人人都能种出高产稻”;③-⑵:比袁隆平年幼且只有小学文化的广东省的邓炎棠早在1954年就育出亩产达500公斤的水稻并开始搞水稻杂交育种(袁隆平先生虽出生于他之前-但1954年才大学毕业)邓炎棠并在1958年获得“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上世纪60年代就已是全国劳模、然而却苦于得不到水稻育种试验田的支持;③-⑶: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二、三、四、六届人民代表江苏省的陈永康只读过两年私塾、如此13岁即下田干活,40年代摸索出“一穗传”水稻选种方法,创亩产500公斤纪录;③-⑷:小学都没有毕业的王桂凤更利害,一下就使亩产量由原来的350公斤左右提高到700公斤左右创造神话般的世界级奇迹, 她的2005年和2006年推广种植的“新丰矮优”水稻新品种平均亩产又可达800公斤,而下面见一些全国最高产水稻到2009年才得亩产800公斤;③-⑸:只有小学文化陈纺生也创出水稻创国家名优品牌,;④初中文化程度的农民钱存堂:敢与“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试比高其水稻亩产1000公斤, 超过“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这或许是偶然一次半次而已吧;又如⑤初中都未毕业的博白县农民王腾金更是荣获历史上唯一的广西科技特别贡献奖,他的研究工作“确保广西、广东、海南乃至整个华南地区的粮食高产稳产,造福子孙后代”;还有象⑥中专学历的水稻之母谢华安不也当上中国科学院院士(而袁隆平先生三次落选中国科学院院士,一次落选中国工程院院院士,如此这里见袁隆平说:两院评选存在门户之争 确有不正之风,好在袁隆平不在乎仍说他是用简单小儿科传统的办法而仍逃离实验室投身到中小学毕业生从事的赃臭水田之余-也才有豪车六七辆自得其乐并得到网友一片赞颂、一致支持;而李爱珍就倔强多了她当上美国科学院院士后又再第5次参选中国科学院院士可每次都在第一轮评审时就被淘汰落选,不容易!象琼州大学从事的哈密顿图的世界大师范校长在1984年起就被Bondy皇帝钦点去北美和西欧合作十几年后于1995年回国并在2003年、2005年、2007年、2009年都被推选为院士候选人-虽仍落选,好在每次他都比前一行的美国科学院院士幸运即都能通过第一轮进入第二轮院士…。他还好象是文革后第一个获得美国终身教授才回国的-你说如此资格的文革后的院士有几个?只因他回家乡省工作-而院士的票都投给身边人或关系人);⑦初中毕业后务农的廖富东,研制“水稻树” 亩产高达1000多公斤,但“水稻树”肯定需要更多些适宜条件就更易失败;⑧中专毕业后扎根山村几十年的水稻“魔术师”刘文炳也不逊袁隆平(1966年被下放到一个山村劳动,但靠自已一个人的稻作史就在这偏僻且条件差的乡村小平台上连续刷新水稻世界纪录,不仅让几亿中国农民获得经济利益…解决十几亿人吃饭问题…也使最大的“中国制造”杂交稻造福世界;还有1976年⑨中学毕业的张有全毕业当年就育出世界第一首创水稻新品种糯选1号1979年就获省级“新长征突击手”也成为沂河“袁隆平”;⑩小学毕业的辛玉泉也成“家门口的袁隆平”,其种子使每亩增产100斤左右,米饭飘香等;⑾这两系杂交水稻奠基人石明松也仅是中专学历(如这里说1973年,湖北石明松…使两系法水稻杂交技术在中国成为现实);⑿初中毕业的水稻专家张理高也成为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还有⒀初中毕业就参加农村劳动终成为“东莞袁隆平”的陈志坚;⒁初中毕业的卢宝阳的水稻品种也获得亩产825公斤、达到国内领先水平;⒂初中文凭的农民苏东辉也成为钦州“袁隆平”;⒃初中毕业不久的孙斌就使水稻增产很多而成为全国劳模;⒄初中毕业的农民水稻专家廖富东的亩产量也做得不错;还有仅靠自学才完成从初中到高中课程的水稻专家潘胜屏;以及既没上过专业学校,也没接受过专门培训的傣族“农民水稻专家”-波岩敦;⒅江苏初中毕业生端木银熙,年年在江苏常熟和三亚之间迁徙种稻,并说:为了选出一个优良品种,往往要培育、观察上百万株水稻;⒆初中都没有毕业就辍学的张联财的水稻品种也已推广达10万亩而不用袁隆平的品种等,并说这是因袁隆平的水稻质感硬、口味差;⒇中牟农校毕业的中专生程相文也和上面⑴初中毕业的一样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等)。关于杂交水稻最近几年的发展:具体是2000年辽宁省培育的超级稻亩产800公斤;2001年起贵州省水稻亩产800公斤;2002年江苏省超级水稻亩产过800公斤;2003年四川省选用上面已成为世界著名水稻育种大师的中专学历的谢华安研究员主持的品种实现超级稻亩产突破1100公斤;2004年福建省的超级水稻亩产超900公斤;天津市2006年原种场水稻亩产865公斤;上海2006年的水稻新品种在新疆推广亩产过1000公斤;尤溪县中专毕业生-刘文炳2006年在云南省的水稻亩产高达1279.7公斤; 而关于几年后的2010年袁隆平先生的水稻,新华网2010年7月9日报道“广东省珠海斗门镇,袁隆平来到广东省超级稻高产示范工程珠海基地,为亩产达750公斤的超级稻基地揭牌。初期超级稻试验面积400亩,其中袁隆平院士超级稻品种示范面积100亩”,而几个月后收割水稻时-中央人民广播电台2010年12月7日报道“广东省珠海斗门镇5个村3000亩的超级水稻全都在亩产500多公斤以上,其中袁隆平只在示范场种植了5亩更达到600公斤的”(是否袁隆平先生亲自来斗门镇并期望他的750公斤却只有600公斤--才笼统说其它5个村别人的稻种全都在500多公斤以上--没有哪个村哪个稻种是超过袁隆平先生的600公斤的吗?当然我们都期望着袁先生的最高产!但以前真想不到这些小学初中文凭的仅自已一个人就做得和袁隆平先生的差不多,因袁隆平先生的“国家杂交水稻中心”不仅有约二百个研究员、博士等研究人员以及十个处室,每个有正副处长3人,还有每年都得到甚或上亿的总理基金或其它特别基金支持,各省还有他的信阳分中心、常熟分中心等等。但看了上面这些报道,再看仅有9亩试验田和二层小楼就可专心一个人单独搞水稻的广东省第一权威说“研究水稻你必须比农民更懂得犁田、施肥、灌溉”,否则是骗人的,这似是有道理。如此上面这些小学初中等文凭的水稻人—虽然可说是几乎文盲又没有资金而且各方面条件又差--可正如这个只读过一年半书的半年都进行了一百多项水稻杂交--这真是令人肃然起敬… 而且他们可帮助如袁隆平院士的超级稻因为种子少而2010年在示范场遗憾地只种植了5亩--而且全部稻种的亩产也都在500公斤以上-和袁隆平先生的亩产也差不多-就可相信这些小学初中等文凭的水稻工作者--从上面也见早在2006年以前不少地方的稻种的亩产比这2010年袁隆平先生的稻种的亩产还高出很多?…所以这些没有资金没有条件的“文盲”不能不令人肃然起敬!当然,不论如何,袁隆平院士都居功至伟)。因袁隆平先生是我国水稻育种专家中水平最高的,也就怀疑一些亩产之准确?如袁隆平先生2006年说后年即2008年超级稻可实现亩产900公斤;袁隆平 再说2010年超级稻可亩产900公斤;袁隆平 又说争取2012年超级稻亩产900公斤;袁隆平 又再说2015年超级杂交水稻亩产将达900公斤;已80余岁的袁隆平先生也说:等我到了90岁,我就有信心把水稻亩产增加到1500公斤(在此加注点杂交稻之来源吧:据“一株野生稻改写世界水稻育种史”,而关于把水稻和我们三亚市冯克珊老人在我们琼州大学旁边发现的这“野生稻”的杂交-也是指成就袁隆平先生辉煌一生的水稻杂交:最初是1972年在江西省萍乡市取得成功,即当时萍乡市的几个水稻育种人员选取籼稻、粳稻等7个品种与这“野生稻”杂交-“1个月后,他们收获了48粒比金子还贵重的种子”-其后这些种子在萍乡市种下后半个月内也“终于全部发了芽”--再其后他们的2个不育系经过南繁北育连续四代回交,不育株率仍达100%,不育度在99.5%--如此他们1972年率先在我国取得“三系”中最基本的不育系的成功-当然优异性状或尚非最优。其后1973年在湖南、江西、广东、广西和福建等也取得其它2个系的成功。其实,很久以前就已知道水稻、小麦和玉米等都具有杂种优势现象:即杂交后的种子生长力较强,通称为杂种优势, 如1926年Jones 试验的杂种,产量可增164%(这看到水稻杂交后,杂种优势特大。而要杂交最好是用雄性不育株,如此Jones于1926年发现了水稻雄性不育现象,并提出以此培育杂交水稻的理论)。而在我国,正如这篇1962年的论文说的“秈粳稻杂交”以及籼爪交、粳爪交等都是我国早期水稻杂交育种的主要途径,它们都属于亚远缘杂交(依种属的亲近关系的杂交可分为近缘杂交、亚远缘杂交或稍远缘杂交、远缘杂交和超远缘杂交,其中远缘杂交已是不同种间、属间甚至亲缘关系更远的物种之间的杂交,而下面袁隆平先生的仍是同属之间的杂交-则只能算近缘杂交或亚远缘杂交)。按小孩子们都知道的遗传学原理-杂交生成的新变异类型或称新物种应该会把它们的特性结合起来-即保留下杂交物种一定程度的特性-也就是兼具它们的基因,如此选择如何优异的种就应能生出如何优的子,这也是杂交的目的。还有:小孩子们都知道动物亲缘越近其杂交越容易成功--凭此不难想象各种能杂交的生物都如此。其实,据孟德尔和摩尔根的遗传学规律等:只要它们具有相同对染色体,一般来说它们的生殖细胞就能够进行染色体配对,从而结成种子。而属同本科植物其染色体对数一般都相同。一般情况下,一条染色体上只有一个DNA分子--主要遗传物质。由于每种生物染色体数目(即遗传物质DNA分子数目)是稳定的,就保证每种生物遗传物质稳定,保证了遗传性状的稳定,保证了生物前后代的连续性(连续性-归于生物所携带的各种遗传信息的总和,包含种内或种间表现在分子、细胞、个体和群体四个水平-即基于遗传多态性),这也是染色体决定论的来源(如此利用DNA结构重组的方法-也就是主要运用DNA分子上具有遗传信息的特定核苷酸序列-即具有遗传效应的DNA 片断-即基因工程的方法,定向地改造生物的遗传性状,就可创造出符合人们需要的新的生物类型--如下说的袁隆平先生和张启发院士联手带头搞的转基因水稻)。其实,实践已证明一些不同属种的染色体对数不同的禾本科类也能杂交成功-如水稻与芦苇、水稻与稗草、水稻与狼尾草等。而袁隆平先生通过水稻和“野生稻雄性不育株”的杂交-其亲缘应稍近于这篇1959年说的“广西玉林专区各县目前正在开展水稻远缘杂交”、特别是这篇1961年说广东省新远邓炎棠小学毕业就把水稻与高粱、狼尾草、玉米、乌荚草等进行的远缘杂交,而它们的都成功,那袁隆平先生的杂交就更应该成功。当然这1961年广东省新远邓炎棠的杂交虽属于禾本科类(分为620多属)杂交但不是同稻属类(约25种)杂交。袁隆平先生为何要找“雄性不孕株”呢,正如袁隆平先生的1966年的《水稻的雄性不孕性》只参考2篇论文:一篇是说水稻具有杂种优势现象-但人工杂交制种困难,而要解决这个问题首推利用雄性不孕性,另一篇说Roades‘用某一父本类型与某类玉米雄性不孕株多次重读杂交,后代仍能保持雄性不孕性’。其实,在袁隆平先生这1966年的文章之前别人的一些文章中已同样说过,新疆1964年的这《高粱不孕系杂交第一代增产性观察》更说“由于杂交去雄费工,生产上未能得到很好应用。自雄性不孕系出现后,杂交育种工作大大向前推进了一步,为高粱杂种在生产上大面积种植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如此若其方向是为得到纯水稻种子,那在他之前人们就知道只有在水稻的有限同属种中寻更优的稻属作物的雄性不孕株去和栽培稻杂交。如此这新疆1964年文章已明确要找雄性不孕株-其实就是找野生稻雄性不孕株-因:现代栽培稻相对普通野生稻丢失了大量优异基因,也就是野生稻具有栽培稻无可比拟的高产优质基因,那找野生稻雄性不孕株去和栽培稻杂交就是一个方向。我们琼州大学旁边的冯克珊老人替袁隆平先生发现的“花粉败育普通野生稻”-就是雌蕊完好而雄蕊败育的野生稻,那就还免做杂交中下面的“去雄”工作,直接用栽培稻的雄蕊为父去和它杂交就得。虽然这是小孩都知道的水稻杂交的最佳方向,如此,能发现这“花粉败育普通野生稻”是关键。其实,野生稻杂交的工作丁颖同志早在20年代就进行:即1926年丁颖在广州郊区发现野生稻,其后1933年成为世界上第一次用野生稻种质与栽培稻选育成功新品种,1936年又用野生稻与栽培稻杂交,获得世界上第一个水稻“千粒穗”品系,对提高水稻产量和品质作出了贡献,曾引起东亚稻作学界极大关注,其后他仍一直执着于野生稻的研究,并于1963年进一步对野生稻做一个综述评注。还有广东省的这期刊1970年转述日本《遣传》杂志1969年11月号和《科学朝日》1968年9月号报导日本1958年起“进行水稻雄性不育的研究”--这是“1958年日本学者发现中国的红芒野生稻能导致雄性不育,并在1968年育成不育系、保持系、恢复系三系粳稻品种”(附注“三系”杂交水稻来源:1917年日本的寺尾和1923年近藤小野相继发现水稻的雄性不育现象,上面Jones于1926年在加州利用水稻的雄性不育系配制的4个水稻杂种组合具有许多杂种优势,这表明水稻雄性不育是杂种优势的一个重要来源基础。一直以来水稻杂交优势利用的基础是细胞质雄性不育系统,而1948年Sears在总结前人研究工作的基础上,将植物细胞质雄性不育概括为细胞质控制的雄性不育类型、细胞核控制的雄性不育类型、细胞质和细胞核共同控制的雄性不育类型,其中细胞质控制的雄性不育类型找不到恢复系、细胞核控制的雄性不育类型找不到保持系、只有质核共同控制的类型才能既找到恢复系、又能找到保持系。这就是三型学说,其在全世界影响极其广泛,为后来的“三系”杂交水稻研究奠定理论基础。如1958年日本的胜尾清以中国的红芒野生稻去杂交育出不育系,1966年新城长友也育出不育系并找到相应的保持系和恢复系)。在这么久的忽视下也许这广东省期刊1970年转述日本的情况等再次激发全国各地和袁隆平先生的三系杂交水稻热忱?只因日本的这野生稻是在我们中国发现的,这也许是他们没有进一步推广的原因。当然各国各地的野生稻种是有程度不同的差别的,利用它们杂交育成的杂交稻组合也就有所不同;那么水稻是如何杂交的呢?水稻是自花授粉植物,因不同科、属种的自花授粉植物的有性杂交技术也是不尽相同的,但是,在育种上人工去雄杂交还是一个重要手段和过程。作为自花授粉植物的水稻当然也不例外。其去雄杂交就是两个不同稻种杂交时,先要把一个品种的雄蕊进行人工去雄或杀死,然后将另一品种的雄蕊花粉授给去雄的品种。其水稻杂交过程中的去雄方法也可参考这篇1951年的文章,不过这样去雄的工作量极大,实际并不可能解决生产的大量用种。因此,研究培育出一种水稻做为母本,这种母本有特殊的个性,它的雄蕊瘦小退化,花药干瘪畸形,靠自己的花粉不能受精结籽。母本叫做不育系,但显然要靠其它种本的花粉授给它才能生产,如此一般还需要两个对象,一个叫做保持系,另一个叫做恢复系,它们简称为“三系”。其配套关系:保持系+不育系→不育系,恢复系+不育系→杂交稻;由于保持系和恢复系本身的雌雄蕊都正常,则各自可进行自花授粉-即自交:保持系→保持系,恢复系→恢复系。三系成功后自然会想能否搞“二系”-因此就诞生基于光温敏型核不育系的两系法杂交水稻(细胞核雄性不育主要指此-也最具利用价值--因其不受恢复基因的限制,明显拓宽了杂交配组范围、新选育的组合已在水稻生产上显示良好的应用前景);我国南方许多省份都有野生稻,其实就是几乎没有野生稻的湖北省的这篇1959年的文章《水稻远缘杂交选种初报》也汇报1956年以来他们进行的野生稻远缘杂交;还有这个仅读一年半书的广西宜山龙塘乡的黄文祥1958年下半年就进行了一百多项水稻稍远椽杂交,成功的有55项之多)等,如此从仅读一年半书的身上也可得坚定:“有困难要上,没有困难创造困难也要上”。其实,关于水稻杂交,更早的1951年广东省罗定上池乡田边村青年杨明汉就以稗子与水稻杂交长出谷穗,浙江省金华仙桥农业社青年钱泽民1955年开始进行高梁与水稻杂交试验也取得成功;湖南省湘乡下湾乡桥湾社陈毅夫1953年起施行了秞梗稻杂交并不久就获得成功;江苏省无锡望亭农业社1953年进行的水稻杂交也取得成功;如此上面全国人大副委员长中科院院长说他们还是用传统的办法,也就是说水稻杂交的操作很简单简便--确实正如我国第一个取得杂交成功的所说“那时搞研究的人很少,器材也较缺乏,只有1000倍的显微镜”!再关于亩产怎样衡量的问题-我想是否只能测个大概--因就是同一地区也要依赖于你的犁田、施肥、灌溉和插秧和管理等等-而这些是没有绝对规律--还要看天气、气候、气温以及土壤、雨、旱等等情况--因此你可以在很多地区选育种植而且每个地区又搞很多不同水田试验-而只选最高产的测算-因有的可能收获很少若状况条件不好还…当然杂交在不到极限下总体趋势上必然是每年都增产至少几年才有明显增产也行)。如此,在超级稻“冠军”之争中除了袁隆平还有宁波的马荣荣、云南省楚雄李开斌、福建省谢华安、中国作物所万建民都曾达到一千公斤以上的夺冠实力,还有非正规军中有很多也曾达到一千公斤以上实力。因此,群众也不在乎对900公斤的断言,稻米品质的关系也重大,把关品质也同样重要。而关于稻米品质方面,在转基因水稻上,袁隆平先生称不能预知“转基因水稻”危害,而国际先驱报、人民网、新华网等认为是“民族的噩梦”的转基因水稻也可能是“一场鸦片战争”,象法国、德国、意大利等决定禁止种植转基因玉米--主要是认为转基因技术可能会对环境和人类健康造成不良影响(法国是农业部禁止种植--中国是农业部批准支持种植。那如此立场截然相反、骇人听闻的转基因水稻是什么呢?上面我已说过一点。在我国期刊网见“转基因水稻”出现在1990年,但其实水稻的抗病基因研究更早-当然以前也会做某些实验室栽培工作或试验。在转基因水稻方面,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张启发院士是起决定性作用的人。其为何大力推广之,正如张启发院士等2009年的《转基因水稻研究的回顾与展望》说“近十几年来水稻的产量停滞不前”!可从上面见我国水稻亩产突飞猛进的时期正是这近十几年吧。显然,“转基因水稻”是所涉问题都极其严峻的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不是个人能论之、更非我等能述之的。诚然,水稻亩产必有极限,但现在实际上的亩产普遍应不超690公斤吧?900公斤应是个别的特别栽培的试验田里的吧?但在《21世纪》等对袁隆平先生的访谈中袁先生都说:等我到了90岁,我就有信心把杂交水稻亩产增加到1500公斤-在此之下这极限是否还遥远(在这访谈中袁隆平先生还说“我个人认为,政府应该特别慎重批准转基因植物商业化。科学家不能完全、预知对生物进行转基因改造,有可能导致何种突变而对环境和人造成危害。虽然实验非常成熟,但其对人类可能造成的影响,或许要在未来几代人后才显现”)。但另一方面,转基因水稻正是袁隆平张启发院士联手大力研究的,虽顾准之女等称“袁隆平表态支持转基因发展是两面派”。但你也要听袁隆平先生的理由:转基因水稻是必然趋势,“他本人愿意试吃,并建议招募志愿者尤其是青年志愿者进行临床试验”,但也许有人认为“转基因生物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可能需要10年、20年甚至是40年才能观察出结果”?如此“转基因委员会主任却拒绝试吃转基因大米”还有种植者也拒绝吃,可《天涯网》上袁隆平先生解释得已差不多清楚了如此几年来网友也都支持转基因水稻,然而网友也有随郎咸平的“转基因水稻的背后”响起另一边倒的声音,北京大学免疫学系副主任王月丹教授更说“到了向全国人民公开转基因大米真相的时刻了”,但也有说北京大学教授王月丹文字绑架袁隆平。谁是谁非?这是否是与人民生命攸关的大问题呢,这么非常敏感的涉及面非常广的问题其结论能否有个各方面趋同大致的结论?袁隆平先生已80余岁,按说他的科学成就在中国没有人在他之上吧,他在国际上也是属于顶级作用的,那袁隆平先生为何不能当中国科学院院士?有谁有如此大的胆?他当院士可能更是中国科学院增添光彩不是他本人吧、是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们脸上增光吧、是中国科学的荣誉吧,否则是院士们的耻辱啊?那不能当选是否只能用全国人大副委员长中科院院长说的他还是用传统的办法以解释之。而转基因水稻是用世界最先进的现代科技和不断涌现出的新方法新技术新理论等去研究之,在这掌握世界先进科技的队伍已处处都非常庞大的今天,要一天站在实验室里十几个小时才能有竟争力吧,否则,或象上面广东省第一权威的说“研究水稻你必须比农民更懂得犁田、施肥、灌溉,否则是骗人的”。而袁隆平先生已是80余岁的体衰力竭的老人,哎!这真是神一样的袁先生、是让人不得不肃然起敬袁隆平先生!或许只能景仰不能解释!有几人够资格去对为水稻做如此拓荒性贡献之开拓者做诠释?可三农问题专家李昌平竟呼吁袁隆平先生少搞杂交水稻、多培育常规水稻;而这里竟也说“1977年从云南楚雄中专农校毕业也一直是中专文凭的李开斌的常规水稻连续几年 远超过袁隆平的超级稻”,这是怎么回事?“袁隆平先生被远超的超级稻是专家劝放弃的杂交水稻”啊,远超应是个别地区情况吧,如某些地区的常规稻与杂交稻的亩产量相当;而且说袁隆平先生搞转基因水稻因属于转基因生物而已成为检疫范畴,印度法院任命的科学小组就提出禁止一切转基因作物的田间试验,按说袁隆平教授搞到这样成就是非常不容易的,那是否要应慎之?当然这里问袁隆平的700-800公斤的超级杂交稻在哪里?那是某些地区的问题?我认为杂交稻高产是事实, 当然也有500多公斤已是突破历史的,因此是方向,关键是突破还要突破和优化品质。此外,做为搞科学的,也注意到前面部分断言似乎有点不实?但愿仅是记者的断章取义!否则,科学数据搞得如此稀里糊涂真使人有些身感不适? 不论如何,在杂交水稻上大功至伟的不论是按在科学上的规矩还是按常识都应属最关键之人!其最关键的标准是什么呢?其一、不是一贯强调“没有海南的野生稻就没有中国的杂交稻”“一株野生稻改写世界水稻育种史”吗?其二是只读过一年半书的半年就进行了一百多项水稻杂交,那发现之后-其后的一切都已容易克服了吧?也就是说对于杂交水稻,最关键的是发现者?当然强制强求全国大力推广之也关键(这里是说有功之人,关于杂交水稻之父是谁在下面再说)。 那主要问题就剩下“谁发现这一株野生稻”?“谁改写世界水稻育种史”?以前一般都说“袁隆平发现野生稻雄性不育株”,后来说“1971年,袁隆平和他的助手们找到了野生雄性败育稻”-后叫“野败”,正如1976年12月17日《人民日报》的“杂交水稻是怎样培育成功的”一文中对于发现“野生稻”的过程只提袁隆平和他的助手李必湖,整文竟没有提到冯克珊这个名一次;而近几年三亚的冯克珊老人站出来多次说 “冯克珊清楚地记得,1970年11月23日上午约11点左右,他在南红农场的一个铁路涵洞附近的水塘边发现一片野生稻--感到其中有雄性不育株野生稻。本来雄性不育的生殖性状一般农民都容易识别,而当时正值野生稻开花时节-就更容易识别了,更因冯克珊是水稻培植技术员其职责是大田培育和科研工作-那就更加容易识别了”。如此冯克珊马上赶回去叫来袁隆平的助手李必湖”,并说“袁隆平当时不在海南。袁隆平收到两个助手从海南南红农场发来的电报发来的电报:“找到雄性不育野生稻””。可见发现者就是我们琼州大学旁边的三亚市羊栏镇妙林田洋的前南红农场老实人冯克珊啊!他应是唯一发现者至少是第一发现者!他当时是水稻培育员技术员“他的职责是大田培育和科研工作”如此“容易识别”如此已是发现,,但也要为谨慎着想就不把雄性不育稻搬回去-才去请袁隆平的助手李必湖来帮助, 而返回后对一片稻不可能一下记住在哪?如此李必湖只能算是再帮助确认(然而,就是在互联网出现之初在这野生稻发现过程中提到冯克珊也很少说发现者有冯克珊,如“袁隆平的助手李必湖发现了一株雄花败育的天然野生稻。袁隆平、李必湖、冯克珊三个人的手紧紧握在了一起。袁隆平当即把它命名为‘野败”,再后来可能互联网进一步发展到大多数家庭和单位才有好事者帮助还原部分事实-但也只含糊地说冯克珊是发现者之一而且是第二发现者,如袁隆平的助手李必湖来和冯克珊“发现3个雄花异常的野生稻穗”--可不明真相的人还以为这是第一次发现呢--其实这已是在冯克珊发现之后的基础上回去找李必湖来帮助搬回来。就算冯克珊不是水稻培育员技术员,也可找水稻书看或写信打电话给生物系或中国水稻研究所问或要书或图片看一下就得了--因只有育和不育2类野生稻。一问水稻研究所-还必定回话:找到野败是重大历史事件,因就是这1970年广东的期刊转述日本杂志报导日本1958年起“进行野生稻水稻雄性不育的研究”并于“1968年育成不育系、保持系、恢复系三系粳稻品种”,而只读过一年半书的半年就进行了一百多项水稻杂交,再从上面袁隆平先生的最艰深论文知道,只要认得字的人都能理解,那冯克珊也可参考日本在中国发现的红芒野生稻能导致雄性不育, 并于1968年“不育系,保持系,恢复系‘三系’” 或再多找几篇相关的文章也可自已做啊。这样冯克珊说不定还是全国协作组组长或顾问(不过按他近50年不澄清-就是他收只读过一年半书并半年做百多项杂交或聘到日本做不育,保持,恢复‘三系’的入顾问团队-因杂交可增164%那乱搞都可增产惊人吧-但他会仍说不如每个人-这是让历史全写别人的去名利思想),因南繁北育中的北育没有我海南省去争利,那么各省出现的新技术方法等甚至有比这“野败”更优质的不育稻我都不打压,因为我已发现过-这起带头作用更好啊。如此就能集思广益、公平公正采纳综合各省的培育、甚至其它省超出领先湖南省更是好事-这样说不定吧每个省或出几个袁隆平…这对国家和人民或许更是…。也免得争而打压到如一些报道只说“发现“野败”的功臣 --李必湖”“真正的杂交水稻之父--李必湖”-这样说也有一定合理性。/这李必湖本是袁隆平先生在安江农校任教时的1966年毕业生,是否他已离开袁隆平先生不需依靠袁隆平先生而他或亲近人授意放出来以书写历史的?)。不论如何,这发现应主要归于冯克珊,再因上面如说“没有海南的野生稻就没有中国的杂交稻”“一株野生稻改写世界水稻育种史”,加上从上面看到有这发现后-后面一切的进展都很自然-容易了,那发现是造就伟大的关键,如此既然给上面仅⑥中专学历被认为理论水平低的谢华安靠抄袭当上中国科学院院士(袁隆平先生至今还没有当上这院士呢),那真正的发现者-我们三亚的冯克珊应授予最大功臣之一啊!还有,李必湖虽是协助发现者-但如此关键重要的甚至可说是伟大的发现--按上面小学、初中程度靠自已一个人就成功--且按如广东省第一水稻专家说“研究水稻你必须比农民更懂得犁田、施肥、灌溉”,否则是骗人的,而李必湖应比袁隆平先生更不怕在蛇脏臭水田里犁田、施肥、灌溉等吧--那也授予他个中国科学院院士吧?怎么他们一直被人们抛弃遗忘或仅成为陪衬呢?这农场1966年筹建,发现时才建成不久。要是早建成,这三亚悲剧性的冯克珊老人的合作者可能就不是李必湖更不是袁隆平。不论如何,我们景仰袁隆平先生的同时,也要还原真实的历史、尊重历史啊,不能让真正的事实和人成为…。虽然袁隆平当时仅在条件局限的安江镇安江农校工作而也有一批批教授专家也在三亚夜以继日年复一年地育种,否则冯克珊老人当时把他的“发现”无私公开出让给更多教授专家等研究那可能在80或90年代亩产就已如上面③小学都没有毕业的王桂凤一下就增产近一倍、或如④初中文化程度的钱存堂取得亩产1000公斤也未知,(他俩真是这样利害?),中专毕业的谢华安在2006年前已连续四年实现头季、再生季亩产达到1300公斤以上!冯克珊老人的发现也使袁隆平先生立马在1971年从似我们五指山条件的安江镇调去钱多又现状好的湖南省农科院(因冯克珊老人的发现是国计民生的重大战略领域-那经费甚或要上亿元就得给上亿-近20年名目可能更多--因是全国一盘棋战略-做为全国协作组组长的袁隆平先生,这些钱经费课题项目等就由袁隆平先生统筹。虽然袁先生非常尊重史实-但或许吧他身边想捞到更多好处的一些好事者可能总要设置一些障碍-如对哪些不听话、不对人对媒体对国家部委等言必称老师、称正宗流派的育种点育种人虚构某些威慑,使那些担心袁隆平先生说句话就很严重的如靠抄袭当上院士的谢华安等等极得名利的诸位就更要投桃报李、起带头作用。否则,要是传到他身边人的耳朵里可能就严重了如分给你的经费也会可怜得很…,以致本来冯克珊老人是唯一发现者至少是第一发现者,然而在没有互联网的很长时间内,一直没有他的名字,后来也至多仅是无关紧要的第2发现者…。总之,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冯克珊老人造就袁隆平先生一生…。当然,不论上面各方面的报道是什么,如一直进行“水稻雄性不育系的筛选及利用方法研究”的袁隆平先生的同事-湖南省农科院退休研究员陈绍光,长年坚持在网络上批评袁隆平等,但都仅是优点中的缺点,因上面这些中小学等文凭的贡献是不容置疑的--其中袁隆平先生更是居功至伟-当然有国家大经费的及时支持、还有国家命令式强制性的要求各省相关单位协作-换谁当全国协作组组长都会居功至伟吧?最后谈谈“杂交水稻之父”: 这几乎全公推袁隆平先生,也有《吉林日报》的意思是“杂交水稻之父”不是湖南的袁隆平而是吉林的农民李贞生。但我想前者或可商榷、后者仅是一孔之见,还有说上面李必湖的等等。至此,我想在上面材料之下,或可得出差不离的结论。首先,说李贞生是杂交水稻之父的可以休矣-因他做的“玉米稻”是用温水去雄即烫死水稻的花粉,然后用玉米粉授粉培育的。如此玉米授粉的也算杂交水稻的话,那上面已说广东省新远邓炎棠在1961年之前就已做;再说袁隆平先生,如果杂交水稻是指野生稻与栽培稻杂交,那上面已见“丁颖1936年用野生稻与栽培稻杂交…对产量和品质作出贡献”;如果杂交水稻是指字面意思的即按这里的定义:“生产具有杂种优势的杂交种的两个水稻品种进行的杂交”-那杂交水稻之父必定早于丁颖;如果是指袁隆平先生的“三系杂交的水稻”,那上面见如广东期刊1970年报道日本先于袁隆平先生--而且当时期刊论文少做水稻的必会关注到而且只读过一年半书的半年都进行了一百多项水稻杂交那任何人都能参考之,就是在国内也是江西人最先育出不育系;如果说杂交水稻之父是从领导性的、强制协作攻关强行大推广杂交水稻的则是可以成立-也因这是最起决定作用的、最具意义的; 若是指导性的-可小学都能懂啊,所以,发现者三亚的冯克珊老人功不可没。因严谨的科学态度是袁隆平先生标立的,而我上面所说也缺乏非常多的感性和理性材料,如此,我想要评最好是跳出历史和意识形态的局限,待几十年几百年以后再来说“杂交水稻之父”吧。当然我想每一个人必感到我说上面这些简直是毫无一点用处,不过我的目的或许只是想为三亚的冯克珊老人说点什么吧,当然我所说也不重要,但我想既于斯就或许也应说点吧,确实:如果媒体在杂交稻报道中为了追求明星效应,刻意忽略众多参与者可以理解的话,那有关单位甚或政府为了彰显某些人而因之忘记我们琼州大学旁边的冯克珊老人也许是最不应该的吧?